•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实操的重要性 胥金林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实操的重要性

    安徽省天长市高庙九年制学校   胥金林

    摘   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教学实际过程中的切实需要,小学数学课堂实操越来越重要。因此,实操形式、内容、方式、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规律的探究、技能的形成,对学生创新精神还有一定的培养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实操;重要性

    数学教学有很多方法,其中课堂实操是当下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对操作方式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操作实际和效果,同时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操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理解概念、探究规律、形成技能,求异创新。

    一、课堂实操可以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1.课堂实操可以提高学生感官认知

    抽象性是数学概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否能够总结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需要依靠很多的实际案例。学生进行课堂实操,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认知,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去感知内容丰富的图形、操作学具,如果在教学时,教师能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给学生足够的体验过程的时间,如此这般,学生在形成和巩固数学新概念时将会获益良多。

    2. 课堂实操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观察例子—形成表象—抽象概念”是概念形成的三个必要阶段,操作活动则主要集中在观察例子和形成表象两个阶段,因为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所以教师需要提供足量的操作活动,以帮助他们积累经验,这一点至关重要,只要当经验累积,才会形成独特的感受,当感受剧增,学生才能从“形象—半具象—抽象”,从而形成概念。

    例如在学习“余数”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把7颗糖分到3个盒子里”的操作活动。通过分一分的操作活动,学生会对余数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知道那颗剩下来没有分到盒子里的糖就是“余数”,同时学生可以体验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不然的话就要把剩余的糖继续分到3个盒子里面,而往盒子里放糖的过程就是“试商”的过程。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脑子里想一想分糖的过程,不看实物,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分糖的过程,帮助学生运用表象操作进一步体验“余数”的含义,最后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得出算式:7÷3=2……1。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边活动边思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知概念的内涵,体会概念的外延,真正掌握数学概念。

    二、课堂实操可以帮助学生对规律的探究

    1.课堂实操加强“探索规律”的教学力度。

    最典型的体现在小学几何公式的教学推导,因为可以运用到大量的操作活动,如学生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所以说课堂实操是教学几何公式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包办代替切不可行,相反必须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才是正确的路径。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先让学生在方格图上数一数,再填写好表格,然后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接下来就要求学生用剪刀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硬纸板进行探究,让学生动手剪剪拼拼,再组织学生观察并讨论:拼出来的长方形跟原来平行四边形有着怎样的联系?由于学生经历了这个操作的过程,另外还能直观地观察,所以很容易看出:长方形的长和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其实就是原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底乘高来计算。

    2. 课堂实操促进“规律性知识”的形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性知识是可以寻找和应用的,找规律重点在于“找”,所以“找”是学习的第一步,教师教学时应首先正确理解和执行如何“找”这个问题,指导学生在操作中注意观察,积极思考,寻找规律;教师还应通过生活情景和实际案例解读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规律的本质,从而很好的应用规律。

    例如在教学用小棒摆三角形这一活动中,首先向学生提问:“摆一个独立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连着摆两个呢?3个呢?10个呢?n个呢?”一个、两个学生还能直接说出答案,当三角形的个数较多时,学生就很难一下子找到答案,为此,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摆成一排三角形,并填写表格,让图和表来告诉学生其中隐含着的规律。接着在交流找的规律时,指名学生在黑板上亲自摆一摆,边摆边说边记录数字,重现刚才发现规律的过程。学生通过数图中小棒的根数和观察表中所填的数据,做到数与形结合,使学生快速发现规律。在这里学生不仅发现了规律,共享了学习的方法,用自己的操作和汇报代替了教师的讲解,而且还对发现规律所采用的方法和这一规律本身了如指掌。

    三、课堂实操可以加强学生对技能的形成

    1.学生操作技能形成的原理和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画规定大小的圆等都是数学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重点在于动手操作,需要学生熟悉操作步骤并进行大量的实践方可形成技能。如需熟练掌握技能还需做到三个方面: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二、需要和同学之间密切合作交流,三、利用数学工具完成学习任务。

    2.解读实操对学生技能形成的重要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和示范,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操作技能的形成恰恰是需要更多的空间和时间由学生去体验、总结,所以过往学生过多的听讲和模仿操作效果差强人意,因为这样会封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没有益处。

    而如今我们倡导在教师讲解、示范之前,让学生先独立尝试操作。如在学生知道了平行的定义后,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下转第28页)(上接第44页)画画平行线。学生会先画一条直线,再移动一下直尺,然后画出另一条直线。仔细观察会发现学生似乎有所顾忌,只是稍稍移动了一下直尺。在教师要求把直尺移动的幅度加大的情况下,学生画平行线的问题也随之冒了出来。让学生量一量两条直线之间的宽度,看看是否相等,不少学生就会发现两条直线延长后会相交。问题是出在画、移尺、再画这三步的哪一步上呢?学生一检查就能发现是移动尺子的时候出现了问题。那么怎样移动直尺才能避免直尺晃动呢?学生调动各种经验和技能,对移动尺子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演绎:有的学生把直尺沿着练习本的边上移动,有的学生把直尺一端靠在另一把尺子上移动……画平行线这一新的技能教师不必多说,学生已经是很有把握了。

    四、课堂实操可以培养学生对创新的追求

    1.创新思维的源泉来自课程实操

    我们都有这样的共识,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很好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操作活动得以培养。因为学生在课堂实操时,其大脑中的创新意识会被激发,就像电流一样活跃,那时他们的求异创新的思维敏捷,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所以课堂实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首先在于操作机会,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好课程,安排好各类操作活动给到学生;其次应当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和实践;再者不断启发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总结和思考。三管齐下方能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课堂实操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操作中寻找不同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陈清荣 吕世虎《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P2、P3 、P5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数学课程标准》P1、P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燕国材<<教育十论>> P267、 P354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7


    点击次数:80  发布日期:2018/5/2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