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刘锐
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广福小学 刘 锐
摘 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小学生的思维特征由于受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将来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在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创新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通过恰当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做到既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小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又有助于减轻小学生的负担和强化学习贵在创新的思想,使教材具有使学生乐于学习的价值。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以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报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其中一些在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如24→42、39→93、123→132、231→213、321→312,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个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来的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呢?”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就会积极思考、急于探究,从而培养他们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展开想象,开启创新闸门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新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在一节练习课上,教师拿出一个大苹果,让学生凭借想象想一想、议一议:“怎样求出苹果的体积?”。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想出了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一种方法,把苹果打成浆后用量筒来计量,就可以求出它的体积;第二种方法,从苹果中切出一个l立方厘米的小块苹果,测出重量,根据苹果和小块苹果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可以求出苹果的体积;第三种方法,把苹果放在长方体或正方体水槽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苹果的体积。这样引导学生想象,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营造和谐氛围,诱发创造动机
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从而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因此,教师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首先,教师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其次,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如果在长50米、宽30米的运动场里铺草皮,商店有边长1米、2米、4米三种型号的草皮出售,该选择哪种型号?”学生有的说“买边长1米的草皮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边长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还有的说“选择边长2米的,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学生在课堂上质疑问难,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由已知不断引出未知,使学生在掌握每个新知识中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比较分数大小》一课中,我先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爸爸分月饼,哥俩一听吃月饼别提多高兴了,爸爸一边分月饼一边说:“月饼吃多了对我们身体不好,我们一家四口人每人吃这个月饼的四分之一你们看怎么样?”哥哥不同意,要吃四分之二。弟弟也不干,要吃八分之一。同学们请分析分析,谁吃的比爸爸分的四分之一多?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积极借助手中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也让学生在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创造出一些“新知识”。
五、动手实践,挖掘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实践性是新课程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丰富的体验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因此说到底创造力是一种获得性或实践性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首先课堂教学要讲究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
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参观、调查、实验、创造发明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对科学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做个教育实践的有心人,经常思考新问题、探索新路子、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通过前面的初步认识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让同学们互换找零钱,用分币、角币、元币互换,让他们亲自参加活动,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智慧。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机会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扩大学生的创新视野、发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