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芳: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 广西省贵港市平南县平南镇第二中学 陈敏芳
成功的导语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很好地学习知识。它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体现在导语设计的艺术性,趣味性,新颖性,严密性,简洁性等方面。语文课堂教学中导语的艺术处理,能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引起共鸣。但是,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不可千篇一律,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应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体裁以及教师,学生自身情况等多种因素来综合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例来谈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做好导入中的一些艺术处理;
一、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够在一开始上课就使课堂气氛活跃呢?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具体说,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也就是,老师在教学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动画、飞机幻灯片等教具,运用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创造与渲染气氛,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涌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产生感性共鸣。使学生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会,去领会,去把握,迅速调集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我在上《观潮》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或者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塘涌潮?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录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钱江涌潮吧!”接着放钱塘涌潮的录像,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去,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可见,情境渲染是必不可少的,能使枯燥无味的讲解变得更形象更生动,更有说服力,教师在进入语言蕴含的情境,让学生沉浸于教师创设的艺术氛围里,激起层层波澜,如临其境,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二、讲故事,增趣味
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情节,从而使学生的思路开拓,增加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学习语文也是一件非常有趣味的事情。例如,我在上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有关安徒生的故事,好吗?有一次,安徒生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他说:“皇帝的新装。”现在,让我们一齐来欣赏一下《皇帝的新装》吧。这则故事讲的是:许多年以前,有一个皇帝,特别喜欢穿得漂亮,他每一天每一个小时都要换一套衣服。有一天,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能织出一件很特别的衣服,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最后,皇帝就这样光着身子参加完游行大典。这个荒唐的故事就是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把学生引入到新的教学情境中。
课文中一些中长篇小说的节选如《智取生辰纲》、《香菱学诗》等,教师可概说内容提要或承前启后选取精彩的片段讲解,从而引起学生课内学习课文,课外阅读名著的兴趣。
总之,我们设计课堂导入时应充分考虑的是:既要调动学习积极性,又能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尽可能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角色中。
三、设悬念,引思考
在导语中设计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丢弃私心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例如,我在上《孔乙己》这篇文章时,一开始便设计了悬念: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苦命人”的形象的。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呢?我们仔细读过这篇文章后,就可以得到答案。这样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巧设问题,造成悬念,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往下讲述效果非常好。又如,我在上《孙权劝学》是首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三国时的吕蒙吗?吕蒙战胜过关羽你们知道吗?那为什么吕蒙能战胜关羽呢?”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积极讨论自然就能解开“学习的重要性”这一主题了。
质疑能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巧布疑阵,更能使学生上课集中思维和注意力,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提高学习动力。这种导入法,也很适合用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曲等课文。总的来说,设置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一下子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要从中截取片段;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余味,能引人入胜。
四、猜谜语,调激情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呀,有趣味的导入,能增加知识的吸引力,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使他们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苦学的烦恼。当收到这样的效果时,导语设计已成为一门成功的艺术。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标题等特点,巧妙地设计一些谜语,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思索答案,来满足其认知的需要,从而让学生们怒自觉地钻入教师所设的“圈套”,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例如,我在上《春》这一课时,出了一首诗,让学生猜猜她是谁?
“她是南方来的,前几天到这里,这个好消息,是燕子告诉我的。她是一个好姑娘,又聪明,又勤劳,在早晨的阳光里,一刻也不休息。
她把花挂在树上,又把草铺在地上;把种子撒在田里,(下转第13页)(上接第14页)让它们长出了绿秧。”
当学生猜出是“春姑娘”时,我就说:“好,现在让我们来学习《春》这一课吧。”
总之,语文课的教学幽默融教育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教育的内涵,语文课堂上有了笑声,使语文课更增添了艺术的魅力。
五、述背景,助领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距较远,在理解上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为教学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比较典型的有介绍高科技的文章、部分古代诗词意境的感悟等,在这样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新课导入的重要作用,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做一些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消除一些感知方面的障碍,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奇妙的克隆》一文时,作为初中生,对于克隆这样一个高科技产物并不十分了解,与自己的生活联系也很少,许多学生对于这样一个科技概念原本就没有直观的了解,缺乏感知基础,对教师即将开展的新授教学产生了消极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导入过程中开展一些与此有关的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本身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克隆绵羊“多莉”是用乳腺上皮细胞(体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的,多莉完全继承了其亲生母亲一体细胞提供者一多塞特母绵羊的全部DNA的基因特征,是多塞特母绵羊百分之百的“复制品”,目前,生产哺乳动物克隆的方法主要有胚胎分割和细胞核移植两种。通过背景导入让学生对“克隆”概念具有初步认识,便于开展下文教学。
在导语设计中灵活地做到艺术处理,关键取决于教师本身是否具备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要在导语设计上精益求精,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