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江萍: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 陕西省商南县试马镇初级中学 江萍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场所,积极的思维参与活动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素养。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要让学生吃到更多的鱼,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教学生学会打鱼的方法。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矛盾,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思维”的兴趣。有了兴趣,再辅以必要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就会逐步掌握“思维”这把钥匙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思维”这把钥匙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知乐之者。”有人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起他们学习的“胃口”,启发他们津津有味地学习,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或在课堂中经常用感情打动学生,激发他们的热情;或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矛盾心理,然后鼓励他们去解决疑难,寻求答案;或进行“点化”,在学生“将悟”与“未悟”的节骨眼上,进行“点化”、疏导,使学生思维产生兴奋点……通过上述不同的激趣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善于开动“机器”,独立思考,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
    二、开展问题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俗话说得好:“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紧紧相连的。我们让学生学会做学问,就是首先学会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如果学会了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题,那么,教师的“教”就取得了成果。不仅如此,问题还可以激活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促进学生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创造型。因此,问题是思维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十分注意鼓励孩子质疑问难。一个富有好奇心的提问能够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学到许多新东西。一堂课可以有几次让学生提问的机会。自学课本后,让学生提问,“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来”。“你对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兴趣?”教师讲解后和全课结束前,都可让学生提问,“这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认为这篇课文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令你感动?为什么?”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简单,也可能比较幼稚。教师千万不能讽刺嘲笑。要耐心听取和解答学生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大家讨论,由学生自己回答。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的过程实质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的过程。因此,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本来就是孩子们的,作为他们学习的参与者和顾问,教师要善于激发推动和激励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才能为其孕育创造的火花设好温床。
    三、精心设计练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提供有价值的问题,开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伏下来想一想”、“眼睛闭起来想一想”等,使学生养成“静思”、“独思”的好习惯。
    精心设计和安排问题,首先在学生实际水平范围内增加其练习难度,使学生在学与练的过程中,开动脑筋,解疑排难,从而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练习设计和安排应符合科学性,尽量避免不动脑筋的机械练习,注意练习的广泛性、综合性、持久性。再次,还应充分利用课后的“揣摩”“借鉴”“运用”的思考练习,把思维训练落实到练习中,利用课后练习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质是变教师的分析课文的过程为学生“读、思、练”的过程,无疑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让学生享受思考的乐趣
    学生积极的思维,独特的发现往往孕育着创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也是教师最具备的教学素养。也许这些答案很可笑,也许他们的答案违背了你的教学主旨,但这也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成果。比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中本来要歌颂愚公的持之以恒,可有个同学却说:“愚公太蠢了,他不会搬家吗?”开始觉得哭笑不得,可细一想,谁说不是呢?再比如有同学读莫泊桑的《项链》,我问:“读完之后,你们有什么感触吗?”学生各抒己见,有个学生说了:“我很好奇,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务员待遇为什么那么差呢?我国公务员有房有车有地位,而那个男人连他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呢?”我当时觉得他的想法有些离谱,再一想可不是吗?多么难得,他们的思维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有了深刻性,这正是他们的思维成果啊。于是我大力表扬,学生自然乐不可支,后来表现更是积极,因为他享受到了思维的乐趣了。可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答案的唯一,追求课堂的预见性,生生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这实在是有些残忍。
    五、突破课堂,拓展学生的创造领域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学习语文不是目的而是方法,一种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一篇课文掌握内容,写作方法,了解思想感情这是最基本的教学目的,最重要的是你得到了甚么启示,情感启示,思维启示,能力启示。让学生的思维走出课堂,拓展知识领域,给思维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比如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我问:“你觉得警官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试以案例来分析。” 学生表现是相当积极,他们就结合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各抒己见。从生活谈到法律,从法律谈到政治,一节课下来,气氛是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调动,思维也突破了课堂,也拓展了视野。
    思维无极限,教师要做好引路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生学会打鱼的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获得通往成功“万能钥匙”。如果学生的思维从小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并且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埋在学生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点击次数:119  发布日期:2013/9/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