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兰芬:如何调整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
如何调整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
◎ 河北省故城县坊庄中学 苏兰芬
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的蓬勃开展,初中学生在学习方式、思维习惯等方面逐渐凸显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他们在课堂上常常表现出明显的自主意识和强烈的参与意识。反观高中物理教学,教师独霸课堂的情况俯拾皆是,课堂上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很小。于是,在初中参加了新课程改革的学生面对高中学校常见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便自然产生强烈的倦怠感和不满情绪,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削弱了高一学生学好物理的愿望。“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就象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的紧箍咒一样,让很多物理教师苦不堪言。面对问题,我们应想想采用的方法为什么不适应学生,应该怎样改进……笔者认为,高中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如何调整课堂教学呢?
(一)理论联系实际,让物理回归生活
理论联系实际,是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只有很好地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物理问题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感到物理是生活的;只有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才能感到物理是有用的;也只有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才能培养出用辨证、发展的眼光对待世界的人。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容易囿于物理学科本位的认识,过分强调物理学科的专用熟语(比如斜面,滑块等),容易出现解决物理问题过分依赖数学工具的现象(比如讲瞬时速度引入用极限表达的定义式等),使得学生一进高中就觉得物理太抽象,太艰深,迅速丧失学习物理的自信。而如果我们选取充满生活意义的实物来替换物理熟语(如物块——粉笔盒,斜面——倾斜放置的木板),用虽不太严谨但仍然体现数学思想的模糊表述来替换精准的数学表达式(如教材上的讲解瞬时速度的阅读材料),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营造民主氛围,关注师生互动
平时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教师精心准备的一堂课,自己都认为较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但学生课后依然有些问题不明白,而且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恰是教师自认已经讲解清楚的。这是为什么呢?认真反思我们发现,问题出在师生的交流和沟通上。那么,如何让高中物理课堂变得更民主,又如何开展课堂对话和交流呢?
首先,教师上课要有亲切的教态,亲切的教态容易感染和营造和谐、轻松的气氛,使学生从内心感到老师是和他们一起在学习、探讨问题,没有居高临下的压迫感。因此学生容易带着一种高涨、轻松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其次,在课堂上,学生不能是被动的倾听者,而应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是一个科学知识的讲解者,同时也要当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一种在课堂上生成的很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课程资源。当教师耐心地倾听学生的问题时,或许你就发现了你课前的教学设计的不足和缺漏之处,而你解决好了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你就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再者,我们的课堂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种开放不是指“放羊式”的教学,而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让学生来充分展示自己,体验成功,更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中,物理教学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并将科学探究作为了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主张将科学探究贯穿于物理教学的整个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中,就高中的物理教学而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积极的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在进行“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究中认识决定物体加速度的因素,并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在习题教学中,可以渗透科学探究的因素。例如,在讲例题时,如果采用先让学生独立审题,提出解答题目的思路和方法,在学生适当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并指出正确的解答方法,对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分析论证,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四)努力开发身边的实验资源,加强物理课堂的实验教学
物理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活动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如何开发身边可以开发的实验教学资源并运用好已经具备的实验教学资源进行物理教学,是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探讨和不懈追求的。利用日常器具或实验室常见的实验器材做好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小实验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尽量自己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设计效果明显又切实可行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
当然,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兼顾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习得的学习方式,采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开展又具有实效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我们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