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朗读的技能 钱正彪

    浅谈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朗读的技能

     

    ◎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大红沟乡教育辅导站        钱正彪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点培养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认识和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陶冶个人情操,净化心灵的重要途径。丰富的阅读,能让学生积累丰厚的语言材料,拓宽视野,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工作实践中我发现“读”这一项是农村初中学生的普遍弱项。农村学生由于见识少、胆量小、小学时缺少训练、教改起步慢受“应试教育”束缚严重、部分老教师意识较差等因素的影响,朗读能力较为低下。我刚接手的班级,很多学生根本不敢开口读、不知道应该怎样朗读,让他们朗读精美课文段落品味优美语言时总有一种“拉牛上树”的感觉,至于培养良好语感就更无从谈起。面对这个难题,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善读的技能,我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简单谈一下我的对策,权当抛砖引玉,以求得同行的指正和赐教。

    一、转变学生的观念,认清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能力作为语文基本能力之一,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朗读是说话训练的基本形式,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口语和书面语沟通起来,使口语受到严格的训练。由于农村语文教学改革起步较慢,长期以来学校教学向着“应试教育”倾斜,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朗读对于培养学生良好语感、良好语文素养、健全人格的关键作用,造就了农村学生朗读能力的低下。同时由于长时间被僵化教学模式束缚,学生对朗读的重要性也缺乏正确认识,认为朗读可有可无并不重要,认为培养良好的朗读能力对于他们考试得高分没多大帮助,反而会浪费他们的时间,在看法上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我耐心地给学生做思想工作,向他们反复强调朗读能力是基本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语文用于交际的一种具体表现。引导他们充分认识朗读技能在学习、社交等方面的重要性,端正他们心里长期的错误看法。同时也向他们灌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学法指导思想,强调多读是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强调朗读技能与其它语文技能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经过反复强调和深入教育,学生普遍改变了看法,并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为后面一系列措施的有效实施打好了基础。

    二、授之以“渔”,掌握朗读的方法

    学生对朗读的重要性有了正确的认识后,还不足以引起朗读能力的相应提高,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及时地激发和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进行朗读方法辅导,授之以“渔”。只有学生对朗读这个活动有了足够的兴趣,他们才会去探究,才会自发地积极地通过多种锻炼途径,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时引导学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来设计重音、停顿、语气和语速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对于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心情激动的句子,读的时候语速要加快,急促些;表现高兴、喜悦、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声音响亮;对于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一些;而表示悲痛,沮丧,伤心的语句可读得低沉、缓慢一些;把最能体现句子意思的词语读得重一些。具体每段话,每一句怎么读,应结合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比如朗读《翠鸟》的第一自然段,应读得稍慢、轻柔些,读出翠鸟外形的美丽,可爱。但朗读翠鸟活动的特点时,应读得适当快一些,而且把描写翠鸟动作的词语读得重一些,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

    我通过经常朗读精美抒情散文和播放高质量的录音带来进一步感染学生,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致后就着重培养一两个有一点朗读基础的“先锋”,让他们做榜样,在同学面前表演朗读,并对他们的表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得朗读更深入人心。就这样,普遍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学生受到强烈感染后,都想尝试,想通过在课堂上表演精彩的朗读来搏得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但在尝试阶段他们感到很苦恼,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朗读知识和朗读技巧,朗读水平一下子难以提高。我抓紧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适时点拨辅导,重在授之以“渔”,进行方法、技巧辅导。就这样,我的引导取得了成功,学生很快就从被动的“要我朗读”变为积极主动的“我要朗读”,逐渐养成了喜欢朗读的良好语文习惯。

    三、开展诵读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体验。

    由于社会文化、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农村存在不敢读、不敢有感情地响亮地读、不敢配上身体语言充分展示自身成功朗读的魅力的现象。作为语文老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弱点责无旁贷。为了煅炼学生的胆量,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同时考虑到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我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包括朗读比赛、朗诵比赛、成语接力、课前三分钟上讲台自由演说、语文沙龙等。初中学生由于年龄阶段特点,都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只要有适当的机会加上科学有效的引导,他们就会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活动中,我积极引导学生特别是胆小的学生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优势自己的风采,让他们自己给自己信心。让学生在张扬个性、满足自我表现欲、提高朗读水平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自身各方面的能力,锻炼了胆量,强化了心理素质。

    五、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齐读、领读、轮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一般说来,低年级常运用轻声读、齐读,分角色读,以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年级宜采用个别读,默读,有利于静思默想,潜心思考。一节课中,教师可采用几种朗读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种方式为主。如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适合个人朗读;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或片段,则适合分角色朗读;节奏感强,感情饱满的课文,尤其是诗歌,则可进行集体朗读;而词句艰深,含义深刻的课文,则需要教师适时范读或创设情境导读。

    总之,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朗读能力的形成,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反复训练才能提升。所以,语文教师要有耐心、恒心,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点击次数:54  发布日期:2018/1/12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