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生道德缺失现象的思考 巢守武
关于初中生道德缺失现象的思考
◎ 青海省杂多县第一民族中学 巢守武
就如何改善初中生的道德缺失现象,自己用一学期的时间进行了专题调研,对调研的情况自己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现谈一下个人观点和想法。
一、当前初中生道德缺失现象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初中生自理能力、责任意识、吃苦精神确实令人担忧,爱心缺失现象日益突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他们大多不会做家务,更不会主动做家务;不能承担事,出了问题第一反应是先说和自己无关;没有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和艰苦朴素的精神;不去关心别人,甚至不知道关怀家长,或者说不知道遇事先为别人着想;不知如何正确的待人接物等等。
产生原因:
通过讨论分析,综合各方面意见,经过认真思考,我认为,造成这种严峻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学生自身原因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从心理方面来看,一方面他们少时的依赖性就很强,自主意识较强,个性突出;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心理比较脆弱、幼稚,容易极端、片面、消沉、自私。
(二)客观外因
1、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对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2、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存在着大量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无奈和负面的影响。
3、学校德育工作的各项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够得力,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
4、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缺失。
5、教育制度和法律规范有不足,致使学校德育工作力不从心,难以做到“一枝独秀”。
二、新形势下改善学生道德缺失现象应采取的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可见,新形势下初中生的道德缺失现象的改善工作之重要,形势之严峻,原因之复杂,工作之紧迫,任务之艰巨。现就如何开展此项工作谈几点个人想法:
(一)上下联动,观念先行。第一,改变习以为常的群体德育教育基本模式,做到群体德育与个体德育相结合,强化个体德育的针对性,注重群体德育的时效性。第二,改变学生的文化环境中片面现象,高度重视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观念教育,注重人格塑造和操守养成教育。第三,从封闭式道德理念教育转向开放式教育,使德育教育从信息隔绝状态坦然面向“精彩”而又“无奈”的外部世界。第四,从认知式道德教育转向践行式道德教育。高度重视践行,进而达到知行统一。第五,从接受式道德教育转向批判式教育。敢于直面问题,敢于让学生接触社会,对社会不良现象和行为不回避,不遮盖,让学生学会反省、批判和处理。第六,从拔高式道德教育转向基础式教育。不刻意追求德育标兵和榜样,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品德等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性培养。第七,从他律式道德教育转向自律式教育。通过大量生动而鲜活的事例,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教育渠道,让学生感知:唯有自尊、自爱、自律、自信、自强方可面对社会,从容不迫。
(二)建立完善各种制度,制定详细的落实措施,加强领导,周密布置,注重效果。
(三)强化师德建设,打造一支过硬的教育队伍,树立教师的群体形象。
(四)加强联系与沟通,全方位、多角度,齐抓共管,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推动学生道德完善工作的蓬勃开展,以期收到实际效果。
总之,完善初中生的人格,改善初中生的道德缺失现象是一项培养合格接班人的伟大事业,是一项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站在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去重视,去实施教育工作,以德为先,我们的育人工作定能实现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