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袁应兰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莲塘镇东鹿小学 袁应兰
摘要:儿童留守是当前一个不可小视的社会问题,也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是事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件大事。本文在分析了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常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形成“三合一”教育合力,确保留守儿童的教育落实到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留守儿童
何谓留守儿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他们的孩子一部分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农村,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简言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
一、目前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 缺少父母的陪伴,性格孤僻
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自卑内向、性格孤僻,甚至对别的小伙伴存在敌意。
(二)经常与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容易犯错
由于监护人年龄较大或者是忙于农活,精力有限,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一般是放任自流。这样长期缺少有效的管教,有些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行处于自然放任的状态,缺乏必要的自律性和自觉性,道德意志薄弱,交往了一些不良少年,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如吸烟、喝酒、赌博、沉迷上网等,有的甚至触犯了法律。
(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很差,这是因为留守儿童往往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看护,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以及文化觉悟不高,加之对孩子关心不足,不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成绩不好。
(四)不服从教育,和老师抵触
留守儿童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其内心较其他儿童更敏感,对老师及监护人的管教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总感到有人在欺负他,压抑难平。这种负面的情绪极易使他们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以自我为中心,不听从正确的管教,与老师及监护人对着干,甚至违反校规,尤其是正处于叛逆期的男孩子,逃课上网,结伙闹事是常有的事。
(五)缺乏管控,安全问题令人堪忧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尽到了责任,而且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留守儿童在校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成了“自由人”,同时由于孩子缺乏防范意识,也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这些孩子的安全问题令人堪忧。据了解,留守儿童在全国被拐卖儿童群体中居第二位。根据公安部的统计,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受各类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其中,留守女童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再者,留守儿童发生溺水、车祸、火灾、触电等意外而致伤致残甚至死亡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儿童;此外,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城市打工,他们想念父母,向往城市生活,加上在农村缺少管控,于是,他们就会离家出走,想去城里找父母但却走失,从而加大了安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留守儿童的存在是难以根除的社会问题,如何正确的处理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关系的和睦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为此,本人认为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共同担负起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
二、构建“三位一体”留守儿童教育体系
(一)学校应成为留守儿童温暖的家
学校应担负起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真正用爱点亮留守儿童的心灯,让留守儿童真正体会到学校就是他们的家、老师就是他们的亲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多沟通,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沟通是打破留守孩子心理瓶颈的重要渠道。诸多留守孩子心中的喜悦无人欣赏,委屈无处倾诉,这是导致他们孤僻、叛逆,存在心理隐患的重要原因。为畅通师生沟通的渠道,我们学校对留守儿童逐个建立亲情关爱档案、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对品德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倾诉信箱、视频聊天室、爱心广播站、宣泄室、综合活动室等,鼓励学生通过亲情电话、电子邮件、视频等与家长、亲朋保持经常性情感交流与沟通,让留守学生的心里话有地方说,委屈有地方诉,心结有地方解。沟通的渠道畅通了,学生有了倾诉、交流、宣泄的阵地,生活自然不再枯燥、心灵自然也就不再孤单了。
2.多教育引导,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成长习惯。习惯养成品质,品质决定人生。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卫生等习惯,远离毒品、远离犯罪,学会自律、自立、自理、自强,从小打下良好的人生基础。
3.多关爱,真情感化留守儿童。班主任是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角,更应该多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变化,倾注真挚情感,用心去爱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祖辈的照顾很多时候仅仅满足了留守儿童的吃和穿,在孩子的学习和心理上顾及很少。因此班主任工作中哪怕是一个鼓励、一个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孩子都会非常高兴。真正做到用亲切的话语去打动他,以诚挚的情感去感染他,让他们笑对生活,自强不息,阳光而快乐,真正把学校办成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温馨家园!
(二)家庭要成为留守儿童健康人格养成的摇篮
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庭是人类社会的第一块基石,是儿童健康人格养成的摇篮。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位教师,家长的思想品德和作风习惯对子女有着很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要求子女做到的,家长应率先垂范,必须首先做到,使子女从小模仿家长好的做法和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父母需要有奉献精神,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家长更不能忽视,留守儿童的家长首先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要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要经常与子女打电话进行情感互动,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时时陪伴着他们。除了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外,还应经常与孩子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变化;其次要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一定要选择文化素养较高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作为监护人。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家长尽可能在本地务工或一方在本地务工,并常回家看看孩子,加强亲情沟通,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三)社会要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
1.制定政策,使农民工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利,给农民工与市民同等的待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与其未成年子女长期分居两地的状况,让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结束留守生活,与其他孩子一样享受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权利。
2.加强乡镇文化建设,给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乡镇应加强文化建设,拨出专项经费建图书馆及体育活动场馆,同时下大力气整治学校周边的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电子游戏室、网吧等,从根本上消除对孩子的各种精神污染,给农村留守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3.加大力度,发展农村经济,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样既能减少进城务工人员,让子女和父母团圆,也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有利于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
4.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帮助和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应该深入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了解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切身情况,建立以政府为主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小组,制定真正关心留守儿童的各项具体措施并且落实到实处。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牵涉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层面,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全人格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形成“三合一”教育合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