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山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胡荣辉
边远山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四川省沐川中学校 胡荣辉
摘 要:新课改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和目标,即提升学生信息素养,通过创造有利的信息环境和学习平台,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创新实践,加强交流与协作,最终营造出高中信息课堂文化氛围。对于边远山区的高中学校来说,由于硬件、师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函待解决。
关键词:山区高中 信息技术教学 问题 对策
沐川县,地处四川省西南边远山区、乌蒙山区西北部,是一个传统的山区农业县。沐川中学是全县唯一的一所普通高中,针对学校生源不好、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要完成新课改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的要求和目标,实非易事。作者在沐川高中任教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已经多年,现就我们这种边远山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仅供借鉴。
一、问题分析
(一)基础设施薄弱,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1. 计算机数量配置不够。数量上不能达到学生每人一台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我校最初组建的计算机房,学生用计算机只有五十台,与每班六十多人的学生数相差甚多,造成信息技术教学中多人合用一台电脑。
2. 计算机配置较差。我校最初建立计算机教室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电脑的兼容性不稳定,机器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问题。有的电脑还经常开不了机,有时候,在一节课中,会出现多台机器死机的现象。
3. 没有专门的电脑室,即使有电脑室,大多都没按照标准铺设静电地板,而且电脑室线路铺设混乱,存在安全隐患;线路电压不稳定尤其在用电高峰期,由于电压低造成电脑异常关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积极性,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的需要。
(二)教学师资匮乏,教师信息素养低
边远山区高中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多是由其他科目老师转岗而来,第一学历以中专和专科为主,第二学历以函授本科为主,计算机相关专业专科学历的教师都只占很少比例,更不用计算机专业的本科了。这些老师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专业教育,信息素养不高,最初是出于对电脑的喜爱才逐步走上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像我校高中,三十多个班的教学规模,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才只有两人,且只具备计算机专科学历,其余的都只是兼职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师资问题,山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教学工作外,同时还都兼着学校其他一些工作,如教务工作、电教工作、网络管理工作等,维护学校的电脑和网络,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和办公。因此,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都比较繁杂,这种多重角色无形中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职业压力,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心准备好每一堂课,上课随意性大,想到哪讲到哪。而且更不能充分备好“学生”,不能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不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三)学生、家长认识上有误区
目前,多数学生、家长认为信息技术是继体美音后的又一副科,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学科。一些高考学科教师,因赶课时,往往占用信息技术课;而学生更多的是把信息课当成玩耍课,部分家长看到因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想方设法地让学生远离电脑。正是这些错误的观念以及学科地位次之,信息技术课往往被边缘化,使得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处于尴尬的地位,如果不能合理地释放压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职业倦怠现象,导致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了“打字课”、“游戏课”。我们经常看到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厌烦老师的屏幕广播和讲解,退出屏幕广播玩小游戏,或自顾自地做自己的事情。更有甚者,课堂上交头接耳,或吵闹喧哗,拨弄鼠标,敲击键盘,课堂常处于无序状态。这种放任式的课堂管理方式,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四)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相差大
由于是山区高中,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全县各个农村初中,少部分来自县城初中。而一些农村偏远初中信息技术是基本不开的(硬件和师资都不具备),因此,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个体差异较大,如果教师考虑不到这种情况而进行因材施教的话,就会造成优秀学生吃不饱,有空闲时间去做其他一些玩的事情,差生来不及做,失去信心,这不有利于全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对策建议
(一)政府加大对山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
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一定的软硬件设施支持,而且计算机的维护相当重要,而这些的配置都是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我们看到,一些高中学校,当初计算机机房配备较完善,但经过几年的使用,有的电脑已经损坏,而且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不愿意在计算机教学上花费太多的精力,因此,后期让学校投入资金进行维护很困难,对硬件设备和软件的更新赶不上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学校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设备比较落后。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逐步加大,尤其是均衡教育的实施,给边远山区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改善带来了福音,学校基本改变了设备落后的现状,许多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并逐步形成以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为主的校园网主干路线。我们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领导、老师要转变观念,建立健全素质教育评价体制,从多方面去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坚决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到资金投入,多方面保证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多渠道地开展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要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就必须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有两个途径:第一,在选择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时候就应该选择是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或是信息技术基础比较好的教师,这样才能确保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第二,如果学校真的没有或是只有少数教师是信息技术专业毕业或是信息技术基础比较好,那么学校就要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值得庆幸的是,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 教师【2013】13号中明确提出:“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国家已经在重视了,省、市、县等教育部门或各级培训机构都将在这一文件精神的指引下,逐步开展一系列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相关培训。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的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含现场培训和网络研修等方式),让这些老师成为信息技术的骨干教师,创造条件让受过培训的教师展开校本培训,以点带面,促进全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转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注重应用
信息技术老师要积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意识到自己在农村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改变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练习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教学尝试。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一定要让学生在教学中亲身体验和实践,这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例如Word办公应用软件的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简历,学生在制作简历的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过程与途径。有条件的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和地方特色,编写适合本校的信息技术教材。如在讲授幻灯片制作,我根据沐川是全国生态旅游县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开设了“我来当小导游”学习专题,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自身经历,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图文并茂的幻灯片,介绍沐川的旅游资源、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这样处理教材后,将插入图片、声音、自定义动画等教学内容,转变为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学生积极参与幻灯片制作,个个争当“小导游”,每个小组都出色了完成了任务。
诚然,边远山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我们在分析清楚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推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进程就会加快。要上好山区高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外,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的运用适合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笔者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克服现有困难,培养出边远山区新一代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