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校教研组建设与管理浅思考 王培
新时期学校教研组建设与管理浅思考
◎ 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 王 培
摘要:教研组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在不少学校存在研究功能、培养功能、管理功能弱化的现象,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思想成长,也势必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本文试图从学校管理引领层面、教研组团队建设层面和教师个人发展层面出发,对教研组建设提出一些思考,让教研组回归管理中心和研究本位,从而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证。
关键词:教研组;建设与管理;策略
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之一,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和校本培训的重要载体,是提升教师精神素养、业务素质的主要阵地。但现实告诉我们,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向纵深推进,基层学校固有的管理制度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研组建设,不少学校教研组存在地位不明、功能弱化、工作不实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为切实加强教研组建设和管理,笔者在此略呈几点思考,就正于方家。
一、强化管理,促进教研组健康发展
这是从管理层面上说的。最有效的管理才能提升教研组的最大质效。
一是明确管理重心。由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使得不少学校将管理权下放到年级组;为了更好地抓教学,教师更直接的管理与领导者事实上成了年级组与备课组,这在无意中削弱了教研组的地位与功能。为提高管理质效,有必要强化工作块线分割双线管理:年级组侧重事务性,年级蹲点领导牵头年级管理小组重点抓好教育教学常规,其中学月总结、各类会议(活动)及其他事务性工作是主战场;教研组侧重专业发展,回归教学和科研的本色位置,教学科研分管领导指导好教研组工作,教务处、教科室主任要挂联具体教研组,全面跟进指导教研组教学和科研,其中课堂教学、教研组会、教师论坛、课题研究及其他各类科研、学术会议是主阵地。
二是健全工作制度。学校职能处室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研组各项工作制度。要建立健全高(中)考成绩考核奖惩制度,并对教研(备课)组考绩实行捆绑式考核。要建立健全论文发表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升学校科研软实力。要厘清教研组与下设各年级备课组不同的职责和活动范围,加强统筹协调方能使两个层面的教研组织形式都能充分发挥作用;选拔思想品德好、业务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有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的优秀教师担任教研(备课)组长,明确其工作职责和相应待遇,积极吸收他们参与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研究、决定和管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落实保障措施。要定期对教研(备课)组长开展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努力提高教研(备课)组长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管理、策划、指导能力。要配设各教研(备课)组相对独立集中的办公室(活动地点),配备本学科必须的教学器材和必需的工具书、《课程标准》、教师用书、参考资料、信息技术设备等,供教研组保管和使用,为每个教研组集体配订两份以上的本学科专业报纸或杂志。要明确各教研(备课)组活动时间,规定每周(学期)活动次数和具体时间;要统筹安排研修内容和活动形式,鼓励创新开展由教研组主导的学科研修活动、备课组主导的集体备课活动。要重视文本、档案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建立好教研(备课)组工作档案,尤其要重视各学期(年)间交接性研讨成果、经典案例、课程变革、课堂改革等教改方面共享成果的积累。要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保证图书资料购买、外出交流学习和有关教研活动、课题研究、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主动作为,提高教研组工作质效
这是从教研组层面上说的。积极进取才能在学校发展中保有更大份额。
一是团队意识。团队建设是提升学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要明确教研组整体的学术研修、教学绩效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用共同的价值观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用危机意识唤起教师的争先动力,让教师和学校的发展荣辱与共,结成命运共同体。要培养并形成教师学习反思、合作研究的习惯和状态,营造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在学习中提高、在研究中成熟、在合作中成长。要协调并发挥好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关系和各自的作用,挖掘备课组在集体备课和资源共享中的作用,使之成为教研组建设和学校教学质量整体提高的正能量。要让教师明确,教学是一项双边、多边参与的智力活动,单打独斗没有市场,需要每一位教师拥有担责、包容、合作、奉献和共享意识。
二是本位意识。回归教学、教研的本位才是教研组工作的基本始点。要配合相关处室落实教学常规,认真制定并实施教学教研工作计划,积极承担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教学质量检测评价等工作。要积极承办好县(区)级以上的学科教研活动,努力开展好校内研修活动,引导教师理解和掌握学科教学规范,大力开展主题研讨、教学沙龙与竞赛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学生学业水平。要组织好业务学习,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不断提升学科素养,同时加强相关的科学和人文知识学习,拓宽知识视野,丰富文化底蕴。要加强青年教师成长培养、骨干教师拔尖培养、中老年教师发展培养,依托“青蓝工程”、外出学习、校内论坛等平台,开发组内骨干教师资源,共享学科团队资源,成立学科组3—5人的核心教师团队带徒弟、带课题和带教研组,牵头做好不同课型有效流程的研讨和提炼、各类质量监测试题的命制把关和资料的编制共享工作,让这些骨干成员成为推动学科组发展最可依托的力量。
三是创新意识。不断创新才是确保学科教研组生命和活力的基本策略。要有本教研组明确的学科建设规划,既要落脚课型流程和课堂高效研究,又要着眼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研究,突出研修重点,逐步形成本学科组的教学特色和研修文化。要抓好课题引领,教研组要有宏观着手的本学科大课题,各备课组甚至个别名师要有微观落脚的小课题,力求实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务虚。要抓好学科竞赛活动,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师生积极参加上级教育部门认可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评比活动。要抓好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学情大胆取舍、整合必修教材;挖掘地域资源、校情文化,结合时代精神、社会主流价值、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身心需求,充分利用本学科的课程资源和教师专业特长开发关涉本学科内涵深化、外延拓展的选修和校本教材。
三、自我加压,与教研组同步成长
这是从教师个人层面上说的。依托教研组群体的自我发展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一是精神成长。德高乃立身之基,教师应主动融入学校、教研组价值信仰和主流意识中,加强自身的精神涵养,人文、儒雅、善良,不断提高对教育的认识和觉悟,积极锤炼职业师德、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做师德标兵、言行示范、公民楷模。对同事谦逊,善合作;对学生仁爱,能宽容。
二是专业成长。业专乃从业之本,教师必须积极参与到学校、教研组教学改革和校本研修中来,加强自身的专业修炼,博闻、广学、业精,设计并适时调整个人专业成长规划,订阅一份专业报刊,关注一个学科网站,求教一位教育大家,立足考纲学情,瞩目前沿课改,常反思,勤实践,做学科骨干并力争发挥所长,逐渐锻造出个人教学风格,形成特色。
三是做好本职。教学和教研是教师工作的两个基本面,也是教育能否升华的两只翅膀,有品质的教育人生需要两只翅膀都奋飞有力。做好教学教研常规,就是要自觉落实教与学的行为,老老实实的坚持做好教学各环节;就是要积极上研究课、当主评人、读学科专著、写教研论文、作学科讲座、命诊断试题;就是要主动融入并积极营建学校和本学科组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在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结合中贡献、分享和提高。
实践证明,教研组建设的效度与学科教师专业素养的厚度、学校教学质量建设的高度呈正比关系。学校在管理中必须提高教研组地位、加强教研组职能、提升教研组长能力、增强教研活动实效性,激励团结教师、引领带动教师、发展提升教师,让教研组真正成为促进教师精神成长、专业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沃土。
参考文献:[1]张仁贤 校本教研[M]. 优秀教师的10项修炼.2013(01)
[2]彭兴顺 卓越教师的培养[M].做卓越的教师.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