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折纸活动有效开展的策略 赖永秀
7
幼儿园折纸活动有效开展的策略
四川省沐川县实验幼儿园 赖永秀
折纸,幼儿园传统手工课的内容之一。它利用纸的可折性,通过折、压、撑、拉、叠、翻、裁、剪等技巧,将几何形纸塑造成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象,简洁夸张的造型,变换无穷,灵活地表现幼儿内心世界的美。在折纸的过程中,通过手部肌肉群的运动,能促进幼儿大脑相应部位的发育,通过折纸必须遵守的从前至后的折叠步骤,能培养幼儿认真观察的习惯和做事的顺序性、条理性。同其他手工活动相比,折纸花费少,收益大,更灵活。
那么,怎样在幼儿园有效地开展折纸活动呢?
一、根据纸张材质,分类教学
几乎所有材质的纸张都适用于压、折、叠、撑等折法,在进行折纸活动时,要根据所折物品选取不同材质的纸张。例如,在户外活动时,用厚一点的图画纸或打字纸折出的飞机、飞镖,飞得较远较稳。相反,用报纸或海报纸折出的飞机,不是太轻,就是太重,其飞行效果就远不如前者。又如,用色彩鲜艳的海报纸折花卉类作品,经过折叠形成的图案灵活多变,往往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而那些涉及拉、翻、卷等折法的物品(特别是花卉类),则需选取柔韧性较好的纸张,否则,往往会在关键步骤,纸张开裂,无法完成作品。
组织集中教学时,老师宜提供统一材质的纸张,供幼儿练习。在游戏或区角活动时,老师则可以同时提供多种材质的纸张,幼儿根据所折物品各取所需的纸张,或者根据选取的纸张决定欲折物品。由于新材料的出现以及材料的不断更替,幼儿一直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之中,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幼儿争论、质疑,体验成功和失败,通过实践,建立起纸张和所折物品之间的对应关系,幼儿的观察力、分析判断能力得到发展。
二、折纸与环创相结合,体验成功
将幼儿折纸与环境创设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仅能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能使环境创设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多样化。
结合主题教育,选取那些最经典同时又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折纸作品作为环境创设的材料,只需画龙点睛,不必面面俱到。例如,在中班主题活动《妙妙鼻》单元,结合教学内容,可以创设由“猪头”“象鼻”组成的“妙妙鼻”主题展示墙;在《伞花朵朵开》单元,可以创设“大自然中的伞”情境,用“荷花”点缀“荷塘”,用“蘑菇”、“三叶草”点缀草地;而在《好忙的市场》单元,幼儿可发挥的空间更大,各种水果、蔬菜、动物的作品均可作为环创的材料。此外,在玩角色游戏时,可让孩子根据需要自折玩具,如为娃娃家折桌、椅、杯、壶、帽、衣服、裤子等。这些立体、半立体作品,不仅使环境创设变得丰富活泼,充分体现幼儿的参与性,同时,也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对那些“慢半拍”的幼儿,老师要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及时予以引导、鼓励,始终给予孩子安全感和成就感,始终让孩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绝不能让折纸成为孩子的负担,甚至是痛苦的一件事。
三、开展折纸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在幼儿园里,折纸既可以作为单独的教学活动来组织,也可在游戏、区角活动中开展。无论以哪种形式进行,都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1.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折纸内容和教学方式,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不至于让幼儿产生畏难情绪。
小班幼儿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带有直觉行动性,而且随意性强,应让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比较容易获得成功的作品。例如,对边折(小皮包)、对角折(小手枪),并要求幼儿边角对整齐,压平,养成良好的折纸习惯。中班幼儿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可让幼儿学习掌握几种基本折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模仿、改变折法创造出新的作品。例如:双三角形——热带鱼、桃子、亭子、楼房等。大班幼儿处于抽象思维萌芽阶段,能轻松模仿和掌握且举一反三,因此,可以让他们学习看图谱,分析步骤进行整合和创作。
2.分类归纳,提高效率。将折纸内容按折纸基本形进行分类以后,折法相近的内容放在一块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平顶房、风车、帆船、双槽船等”放在一起教,它们的折法相似,都是两边向中间折。
3.从符号入手,学习看图示折纸。这么小的孩子怎么看得懂折纸步骤图呢?其实,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求幼儿从最简单直观的符号开始,逐步引导幼儿学习看图示折纸。如凡把纸折后展开,折痕称作折印,———表示中心线,↑表示向上折,↓表示向下折,→表示向右折等等,并给符号标上形象的语言,通过练习让幼儿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幼儿认识理解了折叠符号以后,为独立看图示折纸打下了基础,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就能自己主动探索了。
4.经验延伸,激发幼儿创作热情。集体教学、区域活动、自由活动、家庭生活中的折纸,形式不拘一格,让幼儿在一种轻松、愉快、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创作活动,因而常常会出现“小老师”,也会有老师不曾预设的新作品出现。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幼儿从同伴那里获得新信息、新经验,并对原有经验进行整合、丰富和充实,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或构建新的观点。有的幼儿甚至会将这些经验延伸到其他教学活动或日常生活中。例如,在装饰伞面的美术活动中,幼儿运用折对角线的方法,很快就找出了等分线,将伞面分成八等分、十等分或更多;在泥工活动中,幼儿将胶泥搓成长条,对折,将其等分成两块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不由自主地关注玩具柜是否有序,桌椅是否对端,队列是否整齐;午睡时,脱下的鞋子被整齐的摆成一排,衣服裤子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枕边;起床时,床单理得平整,小被子也按对折、三叠等方法叠放……所有这一切,均源于折纸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使幼儿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反过来又使幼儿对折纸活动的兴趣有增无减,培养了幼儿做事的坚持性。从此,形成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幼儿诸方面能力得以有效发展。
幼儿折纸,是一种动手动脑,手脑协调配合的指尖上的智慧,多数折法不用单独练习或熟记,而是在一系列相近的变化折中去归纳和巩固,只要能回忆起其中一件作品,就能联想起其他相似的作品,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只要细心体会每种折法的变化,并在几种基本折法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变化折,将传统的折纸游戏与折纸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创造性地开展折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