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学生阅读习惯培养之我见 庄瑞君

    7

    学生阅读习惯培养之我见

    山东省青岛大学路小学   庄瑞君

    摘要: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习惯;培养方法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在学生时代必须是信息阅读,获取到相关的信息,再进行整合,变为自己的东西。泛泛读书,不思考不讲究方法,徒劳无功。

    因此,在教孩子多种方式读书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要在信息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其受益终身。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

    主要做法

    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作为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 和辅导者,应该注重学法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语)。

    破题法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目常常是一篇文章的“眼睛”,称作“题眼”。阅读文章,从题眼入手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取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指导学生阅读时即可从“背影”入手:谁的背影?什么样的背影?文章围绕背影写了哪些事?几次提到背影?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纲法。“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在阅读活动中,要指导学生使用提纲挈领的方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去繁就简,轻轻松松把握文意。

     质疑法。对学生来讲,缺少“自主性”和“思考性”的语文学习,是不可能真正提高素养的。自主创造性阅读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感悟并质疑,再自主交流,自主探究,实现认知的飞跃,情感的升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阅读活动中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学生可以真切体验到自我创造,自我完善发展的快乐,较好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

    习题法。 某些文章内容简单,要求也不高,就要指导学生采用“习题入手法”阅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研讨与练习”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从“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诸方面对学生提出目标与要求,可以当作阅读的指南针。如《大道之行也》,课后两道习题,分别从内容思路和字词要义作出导向。学生根据习题阅读作品,即可达到要求。当然,习题不仅是课后练习,亦可由教师甚至学生自主设计习题模式,旨在加强阅读的实效性。

    归纳法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归纳概括是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活动中要注重培养。比如《说“屏”》,阅读中即可采用归纳法:作品围绕“屏”介绍了哪 些知识?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凡此种种,“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篇警策”,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发展,享受跳一跳摘果子的喜悦,在归纳中训练阅读能力,在阅读中提高归纳水平,何乐而不为呢?

    迁移法  课标要求创造性使用教材,阅读活动中要落实这一精神,采用迁移法努力构建新旧知识,课堂内外等链接,加深知识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和情感的积累。如郦道元的《三峡》,就可连线古今,古代“猿鸣三声泪沾裳”,如今三峡工程美名扬,古今变幻之中,既品味了作品语言,又深刻感受到时空的变迁,于无声无息中渗透了对学生的德育。

    创造法   阅读之根本在于信息的获取;而阅读之精髓则是对既得信息的加工和再创造。阅读活动中,尤其要激发学生主体的创造性,让他们就阅读内容展开辩论,加以编排改写,或者导演成多姿多彩的课本剧等等。这对于情节性较强的作品,是最有效也最有趣的学习方式。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稍加编排搬上课堂,让学生自主读、编、演、赏、品,一定会出现料想不到的惊喜。

    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量的方面当然比较容易——像读了多少书,记了多少笔记等;质性评价方面呢?我想现在语文的教学存在很大一个弊端,就是将已经是通俗易懂的语文教材,再一次精雕细刻被老师搬到课堂,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掌握的往往就是那几篇文章。所以我认为,语文的课堂教学要加速,更多的是将课外的读物引进课堂,培养阅读兴趣,并力求将兴趣引到课外,一味要求学生在课外的阅读数量是不行的。至于检验的方法,可以通过讲课外故事,小组交流心得等很多形式。

    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最初尝试这种方法是源于一个日常灵感。以市统一的教材为基础,每个单元有个确定主题,比如“感悟生命”、“精神家园”等,把学生们被分成小组,根据确定主题,推荐自己喜爱的文章成为候选,然后由集体讨论后由课余时间讲授。

    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不少文章都来自学生之手,许多文章都是学生喜欢阅读的活生生的东西。语文在于触类旁通,学生学习后反响都很好,感觉老师更了解自己的“品位”了,增加了沟通和互动。

     

    认可程度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好比一个医生,阅读和倾听好的文学作品就好比享受一次清心醒脑的精神按摩。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会轻松面对语文学习,助益颇大。总之,从低年级开始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喜欢阅读并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点击次数:30  发布日期:2017/10/5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