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毕业生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 陈玉梅
高三毕业生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
◎ 甘肃省皋兰县第一中学 陈玉梅
临近六月,所带的又一届高三毕业生马上要参加考试,这一件事情关系到学校的声誉,所以每当此时大家都特别紧张,工作中兢兢业业,生活中小心谨慎,等高考成绩公布下来之后,才能够长舒一口气。至于学生,也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恨不得每天有四十八小时用来学习。这样的时候应该属于收获季节,冲刺阶段,必须掌握学生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动态,及时化解各种心理问题,为高考张本。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两个班级,平时学习不相上下,临近毕业,一个班心定神闲,有条不紊,另一个班浮躁着急,学习顾了东顾不了西。考试的结果可能就是大相径庭。学生个体也是一样,往往踏实的学生成绩不会太差,聪明的学生上演大起大落。至于这些现象的背后,就是心理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男生和女生相比较而言,考试发挥要出色一些,性格活泼的孩子更容易取得好成绩,而因为考试失利或者学习没有起色而出现问题的往往是性格过于内向的孩子。上一轮有一个孩子,临近高考的四月份就发现情绪不对,天天臆想好大学,并且说是命中注定的。及时隔离了学习车;竞争场所并加以开导,才顺利毕业。而有些班级集体性地相信鬼神保佑,也反映出心理问题的亚健康。这其实是一种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活动的阻塞现象,或心理失衡,失调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障碍”。目前,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他们是家庭中的小皇帝,性格的个性化都很强,但其面临的社会却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快节奏、多变化的社会,这对初识社会的中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这要求他们有较高的心理素质。而中学阶段学生必须面对升学、就业、人际关系等强大的心理压力,这对于某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情绪波动大的学生就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较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针对高三学生问题,我们从“面”上做了如下工作:
一、制定统一的复习计划和进度,设定模拟考试的强度和难度,让更多的学生有的放矢,这无疑是给学生的“定心丸”。给学生有序的生活模式。及时传达高考动向,低头拉车和抬头看路同时渐进性。
二、与学生简历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充分相信老师,利用人格魅力去打造和谐气氛。教师要从了解学生的心理出发,实现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要求,使学生因真实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消除心理上的障碍。做好全面的管理工作,高三学生的作息和一般的高中生不应该一致,调整到备考状态。消除人际交往障碍。避免几种障碍交织在一起。
经常性地开设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进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调理好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与家长取得联系,全面做好后勤工作,让孩子体会到爱。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的氛围。体现教育的合力。创设班级美好的情感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想法为学生创造自我吐露心理的机会,让学生在平等、安全的心境下敞开心扉、吐露自己的心声。
我们从“点”上做好以下工作
一、摸清学生思想动向,特别是尖子生和双差生的思想动向。性格障碍。如孤僻心理、抑郁心理、狂妄心理等。如早恋心理、嫉妒心理、怀疑心理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个体身上,上述心理障碍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
二、对性格特异的学生特别注意,适当调节学习节奏。对学习成绩在临界点的学生,要抓好管好,制定具体目标,让学生的心理趋势有章可循。
三、积极做好应对挫折的教育和心理疏导。挫折是个体的需要和动机行为遇到阻碍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中学生正处在成年与未成年的过渡期 ,其心理上要求独立与实际生活的不可能同时并存。这一矛盾使得我国中小学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有关部门先后对某省18所中学、58所小学随机的万余名学生进行了科学的心理检测,结果表明,有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的表现,5.3%的中学生存在心理疾病,接近30%的学生心理素质处于不及格的水平,优秀或良好者仅占8.2%。
我们的具体方法:
(一)利用学校活动搞气氛,理想主义、爱国主义的教育与时事政治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放眼世界,心怀未来。把个人的机遇与祖国的未来结合。
(二)搞心理训练,比如手指抬人游戏,培养自信心。搞宣泄训练,比如拳击假人,对聋人说话,以书写代替内心,等等训练
(三)应对挫折,搞心理疏导。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比如听讲座,看视频,让他们到敬老院孤儿院等场所参观,明白人生的道理;放眼界,结合国家形式“一带一路”明白“学有所用”;讲励志故事,等等。
总之,高三班主任工作从心理健康方面的确要发挥作用。比如,我班以学生因为谈恋爱而中途学习松懈,诊断考试屡次失败,情绪糟糕,破罐破摔,家长焦灼,一家人为此互相指责,学生情绪越来越低落。我充分利用心理学知识,先分析她的现状,讲明她努力的方向。接着,让她的家长和她一起分析原因,带她参加“手指抬人”的游戏,明白她的能力没有激发出来,最后她有了信心,成绩稳定。所以,心理教育的作用往往表现出惊人的力量。
所谓心理疏导就是对学生心理障碍的疏通和引导。学生的心理活动的阻塞现象,或心理失衡,失调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障碍”。目前,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他们是家庭中的小皇帝,性格的个性化都很强,但其面临的社会却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快节奏、多变化的社会,这对初识社会的中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这要求他们有较高的心理素质。而中学阶段学生必须面对升学、就业、人际关系等强大的心理压力,这对于某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情绪波动大的学生就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较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可能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诱因极多,表现形式纷繁复杂,主要表现为:(1)认知障碍。如学生对老师家长的思想教育不理解或对学科学习目的不明确而形成的应付心理或厌倦心理等。(2)情绪障碍。如学生因老师表扬或批评而形成的骄傲心理或自卑心理等。(3)性格障碍。如孤僻心理、抑郁心理、狂妄心理等。(4)人际交往障碍。如早恋心理、嫉妒心理、怀疑心理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个体身上,上述心理障碍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几种障碍交织在一起。
面对学生的心理障碍,班主任必须准确诊断,对症下药,因势利导以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取得了一定的心理教育经验。我认为要想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掌握以下方法和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一、创设班级美好的情感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
1.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良好的师生情感是教育的基础。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因此,教师要从了解学生的心理出发,实现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要求,使学生因真实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2.创造心理吐露的机会。班当学生遇到挫折后,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谈心,平等地交流使学生能与教师作详细倾诉,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当某学生因不能以优异的成绩来满足自尊心时,教师可以创造一事实上的条件,使其在另外的技能活动方面取得好成绩以获得自尊心的满足;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打击时,引导学生将不愉快的事情置之脑后,从不和谐的气氛中解脱出来,潇洒地生活。
三、运用激励的方法和技巧,促使学生实现新的心理平衡。
激励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激励者要有明确的目的、敏锐的洞察力、诚恳的态度和娴熟的技巧。仅就激励的技巧而言,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赞赏学生的优点;有效地与被激励者沟通,找出与被激励者共同的信念;容忍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在激励法中,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关键,其根本措施就是唤起学生的成功经验和对成功的向往,创造条件让学生取得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真正激发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运用突破法促使学生建立起新的适合自己健康发展的心理机制。
某生因连续几次考试成绩不好,经过一番努力也未见起色,情绪低落,自叹自己脑子笨,奋斗也没用,肯定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失败者,想放弃学习努力。这种自卑情绪是对几次考试成绩不好的消极防御,如固定下来,就会严重制约他一生的健康成长。此时,教师及时与他一起讨论,做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明确指出其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树立信心,从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重新振作,找出失败的根源,重扬前进的风帆。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从长期的失败阴影中突破自卑心理,充满信心地去挑战、去争取新的成功,这就是清除心理障碍的突破法。
当然,中学生的心理疏导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同作战,共同努力。作为负责做学生思想工作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一是要在学生心理障碍出现之前进行及时疏导;二是不仅要消除外部诱因,更重要的是控制内部的、促使潜在的心理障碍变为现实的因素;三是要经常不断地进行心理疏导,对那些无极端的表现形式,不易觉察的心理障碍要消除在萌芽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