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 提高课堂思维含量 于鹏飞

    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 提高课堂思维含量

    ◎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于 鹏 飞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而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无疑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保证,为此,笔者从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系列化任务巩固学生学习兴趣,学科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于如何恰当运用教学策略的思考与收获。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活化 教学策略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的提高有赖于学生认知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的紧密结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合理高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含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如何在教学中采用合理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操作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谈三点粗浅的体会。

    一、     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主要从学生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入手,力求创设富有趣味性和探索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围绕问题去思考、讨论、交流和实践,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是这样设计《图形的选取、复制、移动、剪切操作》一课的:首先为学生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精彩片头。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熟悉和喜爱的人物时,顿时兴奋起来,在孩子们充满好奇和期待的目光中,老师出示右图并开始讲述了“取经路上分水果”的小故事……

    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猜猜看,谁最着急吃水果?”学生们会心大笑:“八戒!”“那八戒会挑什么水果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八戒最贪吃,当然挑大西瓜啦。”此时,抛出学习任务可谓水到渠成:“那么,你能不能把西瓜送到他面前呢?”学生们兴致盎然地尝试操作,很快从工具箱里找到“矩形选取工具”选取并成功地移动了西瓜,很好地完成了第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教师适时提出第二个问题:“猴哥最辛苦,大家试着把他爱吃的水果也送到他面前吧!”接下来,有的学生反复尝试之后,发现无法选取桃子。这是教师有意给学生设置的障碍,如图:根据矩形选取工具与任意形状选取工具的特点,我把桃子与其他水果近距离的密集摆放,学生无法用矩形选定工具选取完整的桃子。此时适时点拨:“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妨试试别的工具?”孩子们再次进行尝试,根据选定工具是虚线形,最终找到同为虚线形的“任意形状裁剪”工具选取桃子,并很快把其它几种水果也分好了。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两种选取工具的用法,同时也深刻理解了两种工具的区别。第三个知识点是学习复制操作,教师表情一转:“八戒的胃口特别大,一个西瓜还嫌不够,怎么办呢?”学生们看到八戒一副“意犹未尽”的馋样儿,顿时心领神会,在老师的鼓励下通过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等途径来探索复制的方法……

    这个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人物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的情节对学生来说是新奇好玩的,更重要的是,学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者”、“参与者”,这就确保了学生始终以最积极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索之中,达到“乐学、善学”之目的。

    二、     设计系列化任务,巩固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确保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成功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前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全面考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任务设计思路。我在设计学习任务时,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性,即任务的确立要紧扣教学目标,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形成技能、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要体现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二是趣味性,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要激发并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尤其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充满趣味性的内容,无疑是让孩子们保持积极参与热情的有力保障。三是挑战性,当学生面临充满诱惑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更容易激发探究的欲望,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充分享受胜利之后的喜悦和自豪。

    在教学《文件和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删除和重命名操作》一课时,我首先出示益智小游戏——云云跳棋,在学生跃跃欲试的目光中,提出第一个任务:“游戏在老师的共享文件夹里,用什么办法让你的电脑也有这个游戏呢?”部分学生马上联想到第一学期学习的画图软件中图形的复制方法。我鼓励他们寻找更多的“复制”方法,再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复制知识。

    但是学生把游戏复制到自己文件夹后,却遗憾的发现游戏无法运行!其实,这是老师有意设置的障碍:共享的资源是在网上下载时因为其中包含病毒,被杀毒软件破坏的程序,当然无法正常运行啦。于是同学们对浏览网页时的安全性和病毒防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时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第二个任务:将无用的程序文件删除,学生将前面学习到的“复制”方法进行有效迁移,很快掌握了“删除”文件或文件夹的方法,顺利完成了任务。教师的小“计谋”,学生的“小疏忽”,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于无形中受到了一次网络浏览与下载的良好习惯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接着,老师把正常的程序文件发送到学生的桌面,并提示这个程序只有在跳棋文件夹中才能正常运行。从而引导学生将程序文件“移动”到游戏文件夹中,再结合学生的操作,通过相互交流和辨析,使学生理解了“复制与移动”的区别,同时掌握了给文件或文件夹重命名的方法。至此,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学生们也可以尽情享受游戏的快乐了。

    在这个案例中,游戏是“饵”,给原本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注入了活力,使得文件和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删除、重命名等任务环环相扣。通过这个 “诱饵”,用一系列具体的任务来“诱生深入”,学生在自主探索操作技巧,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     整合多学科元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的:“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因特网是知识的宝库,媒体种类丰富,检索容易、快捷,是学生获取信息的绝佳载体。同时,信息技术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我们也应当积极开展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搜索引擎》一课时,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因特网上一课游》的案例:在导入环节,教师出示自己的一些旅游照片,让同学们猜是在哪里拍的。学生们根据十七孔桥、佛香阁等标志性建筑,结合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的《颐和园》一课,猜出正确答案。在新授环节,首先设计了关于颐和园占地面积、历史渊源等一些常识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百度搜索,以“颐和园”作为单一关键词,搜索关于颐和园的网页,了解颐和园的概况。接着,教师又提出“著名的长廊有多长”的问题,学生纷纷以“长廊”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搜索到了许多“艺术长廊”、“美术长廊”等与颐和园长廊无关的网页,再通过反复尝试,使学生明白想要精确搜索,就需要用到复合关键词。第三个环节,教师模仿《正大综艺》节目中的“是真是假”栏目,出示了一些关于颐和园的知识,要求学生判别真伪,既提高了学生的搜索技巧,又使他们体会到甄别和选择信息的必要性。最后鼓励学生争当“小导游”,介绍颐和园的游园路线和著名景点,引导学生进行图片搜索、视频搜索……

    这个案例充分利用了信息资源的多元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学生既掌握了百度搜索的技能与方法,又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与其它学科开展多角度多渠道的整合,在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在学科知识、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等各方面的均衡协调发展。

    以上谈的只是自己在创设课堂情境、优化教学任务、开展学科整合等几方面应用教学策略的粗浅体会。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点击次数:116  发布日期:2017/5/1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