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思品中考专题复习如何以生为本 姜远富

    思品中考专题复习如何以生为本

    ◎   湖北省保康县两峪乡中心学校   姜远富

    思品中考专题复习是“给力”思品中考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老师们普遍使用的复习策略。如何把握好这个关键环节,提高思品中考专题复习的效率呢?

    一、精炼选材,以引领学生不断拓展的生活为本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材料是设问的基础,只有精炼选材,才能在设问中做到有的放矢,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以襄阳市2016年中考十八届五中全会专题的选材为例,探讨材料提炼的方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需要一代一代接续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创新发展理念……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探索,为我国发展不断开拓新境界。

    2016—2020,要在这五年时间里,把一个人口比美国、日本和欧盟加起来还多的大国带入全面小康,并且做到“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困难群众都不能落下”,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壮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完成这一“壮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生活性。思品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这是新课程的最大亮点。此材料以初中学生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以及全球关系中的鲜活生活为线索,注重生活细节。提炼材料必须与学生鲜活的生活细节紧密联系。

    知识性。思品教材遵循生活逻辑,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国情方面的知识领域,这是思品学科的依托。此材料知识覆盖面广,囊括了五大发展理念、民族政策等重点知识。提炼材料必须与教材重点知识紧密联系。

    时代性。注重时政热点与教材的链接点深度融合,体现时代性,这是思品学科的特色。此材料是当年重大的时政热点,一些新提法富有时代气息。提炼材料需要与当年重大时政热点的新提法紧密联系。

    思想性。思品课程是一门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这是思品学科的生命力。此材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贴近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提炼材料必须与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紧密联系。

        二、精巧设问,以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为本

    陶行知说:“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教学生巧提问题。我以上述材料的设问为例,探索巧妙提问的举措。

    1、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探索”,充分说明了什么?它对我们青少年的发展成长有什么启示?2、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开放发展作为重要的发展理念之一,你认为有哪些原因?3、十八届五中全会为什么强调要切实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4、2016—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坚持哪些原则?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什么“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困难群众都不能落下”?

        巧用材料设问。设问要充分发挥材料价值,针对材料链接的重点知识,多角度提出新问题。如第1、5问,直接引用材料中的新提法,提出新问题,让学生眼前一亮;如第2、3、4问把材料作为引子,引出新问题,令学生耳目一新。

        巧变方式设问。同一问题,换个问法,效果迥异。设问的直结方式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如第3、4、5问;设问的间接方式有反映启示型、认识意义型、评析说明型、教育帮助型、举例举措型、实践探究型等,如第1、2问。

    巧立梯度设问。设问要开放,有梯度,富有思维含量。如第4、2、5、1、3问,问题逐步开放,梯度逐渐增强,思维含量逐层加深。特别是第3问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一个思维含量十足的设问。

    三、精准审题,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设问的创新,学生中常见的的问题是审题断章取义,调用知识残缺不全,组织语言丢三落四。我以第5问参考答案的简析为例,探究能力提升的对策。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因为: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56个民族是一家;③我国各民族之间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④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等。

    “一个困难群众都不能落下”,因为:①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每个人民群众都应步入全面小康社会;②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每个人民群众都应步入全面小康社会;③法律保障公民的平等权,每个人民群众都应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④保障每个人民群众步入小康社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等。

    审准问题。如第5问问题的关键信息点是“民族和困难群众”,指向问题的知识要求;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困难群众都不能落下”,指向问题的材料整合要求;设问的方式是“为什么”,指向问题的表述要求。

    用准知识。明确材料与知识间的相互对应关系。如第5问前半问的关键信息点“民族”能确定知识是我国的民族政策等;后半问的关键信息点“困难群众”不能直接确定知识,只能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一个困难群众都不能落下”隐含的意思确定共同富裕等知识。

    答准语言。调用知识的多少要根据问题的具体要求或分值来确定,组织语言时要用语准确,表述规范,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通畅,如第5问的参考答案。

    精炼选材、精巧设问、精准审题是一个有机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要拓宽教学视野,“乐练七十二变,笑迎八十一难”,在实践中提高中考思品专题复习的效率。

     

     

     

    邮政编码:441608          电话:13476388956

     


    点击次数:199  发布日期:2017/5/1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