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走进心灵管窥 袁文智 王苗苗
教育之走进心灵管窥
◎ 陕西省定边县白湾子镇学校 袁文智 王苗苗
【摘要】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心灵的艺术。俗话说:“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教育没有旁观者,尽管各自所应尽之责不同,但人人有责。学生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进行知识搬家,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如果教师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那么就要学会走进学生的心灵。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做教育的有心人,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及时捕捉教育契机,从而进行因势利导,在有的放矢中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快乐的童年!
【关键词】教育 学生 心灵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心灵的艺术。俗话说:“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教育没有旁观者,尽管各自所应尽之责不同,但人人有责。学生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进行知识搬家,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如果教师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那么就要学会走进学生的心灵。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做教育的有心人,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及时捕捉教育契机,从而进行因势利导,在有的放矢中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快乐的童年!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的确,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开始的。通过充满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及期盼,学会善待和宽容,体验自信与成功……不过,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呢?下面,笔者就简单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和学生交朋友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过这样的感言。我们都知道,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得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任何一所学校都是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学习命运共同体,师生就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恰是对学生施加教育的基础和有力手段,更是顺利开展工作的法宝。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当今的教育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做心灵相通的朋友,应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做到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感情、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人。在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里,我们要扬弃与超越师道尊严式的师生关系,学会换位思考,敢于放下架子,讲究民主平等的教育作风,创设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学习氛围,善于倾听发自心底的声音,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让他们觉得教师就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亲其师信其道,不令而行。
二、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要给学生真诚的爱
爱是打开心灵的钥匙,而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则更是一种教育力量。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对着对面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我信任你——”,那么对面山谷的回音也会是“我尊重你,我信任你——”。一句话,理解是双向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其实,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教师只有心里装着学生,才会眼中看到学生,继而在行动上关心学生,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顾及他们的心理需求,或许教师的一句询问、一个暗示、一个动作,学生也能体会到爱在其中。
当然,就某一个班级的学生而言,总有好坏优劣之别。因为部分学生平时的种种表现往往欠佳,从而影响到了整个班集体的战斗力,所以,从人的正常心理出发,他们都会受到人们不同程度的冷落、责罚……尽管大家知道这样做不好。故而,加强对后进生的管理与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唯有以爱动其心,以严促其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解剖和正确看待自己,教和学的双方才能形成合力。只要我们用心肯倾情付出,定能换来学生的真诚回报。
三、挖掘学生的可爱之处,要对学生多鼓励
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确,是人总会犯错、总有不足,何况是正在学海中遨游的学生,学习道路坎坷不平,荆棘遍布,能够顺利走完这段路的人毕竟难能可贵。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后进生,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寻找,因为后进生也有许多可爱之处。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他们每天上学,即使什么也听不懂,却还能坚持在椅子上一坐一天,这是何等的毅力?他们每次考试分数很低很低,这是何等顽强的抗挫能力?他们如此艰难却很少有人理解、同情,还时常受到批评与指责。即使这样,孩子们吃过饭后,背上书包,还能一步步朝着这个自己从来没有成功,还不断有人讽刺、挖苦的教室走来。见了老师,还憨厚笑笑,这是何等开阔的胸怀……”当然,如果教师能够理解这一点,就应该对学生多鼓励。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而学生更是如此。任何人做事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所以我们不要吝惜对任何一个学生的赞扬和肯定。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养料,请把信心送给那些可爱的孩子吧!
四、唤醒家长的教育意识,要做学生的引路人
学生的教育不只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而家长作为学生之人生的第一任老师,责无旁贷。常言道:“话是开心斧,情到自然开。”教师不仅要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随时了解学校的最新教育理念,并懂得如何去配合教师,以巩固同心同德之果。同时,要对部分家长进行帮助,让他们学做一个民主型的家长,对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引导和鼓励的方法,使孩子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获得知识,明白道理。此外,还要让家长日益感受到教师也像他们一样爱孩子。这种爱将会潜移默化地传递到学生心里,学生才会更亲近教师,从而教师才能更好的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
总之,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的无比热爱之中。如果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那么学生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便会竭尽一切为学生谋划与工作。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善于以“心”育人,走近学生,走进心灵。惟我痴“心”一片终不悔,他年必定桃李满天下!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9.
[3]陈宏.《心理学教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