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留守儿童的教育 万利娟
浅谈留守儿童的教育
◎ 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中心小学校 万利娟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批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村的大部分孩子就成为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缺乏亲情的关爱,他们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教委突出的是柔软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甚至误入歧途。作为一名老师,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就留守儿童的教育,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用温暖去抚慰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
班里有一名女生,父亲因急病突然去世,为了生活,母亲只有外出打工,她的生活和学习就由她的婆婆照顾。她在那一段时间情绪非常低落,我有意安排她担任语文科代表,早上让她带领孩子们晨读,课间和她们一起活动,几经感召,扬起了她理想的风帆,她成为了班级中各项活动的活跃分子。
从这件事中,让我们明白了:首先,老师要关爱学生,更加要关爱留守儿童,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感情投入,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千方百计从感情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再者,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帮他们解决一些生活困难,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的心,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
二、以博大的胸怀看待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
班里有一名男生,父母亲去了外地打工,他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外婆心疼孙子,对他是百般溺爱。由于缺乏母爱,外婆的教育方法又不对,这名男孩的性格出现了攻击性,常常打骂同学,经常不完成作业。我多次家访,跟他谈心,给他讲学习的重要性,教他如何与同学相处。与他交流中,我慢慢了解了他内心的积怨:爸爸和妈妈为什么那样自私,为什么不像其他同学的爸爸、妈妈那样在家管我呢?我对他因势利导:父母一切举措,是为了改变家庭生活困境,作为孩子要知恩、感恩。为了提高这名男孩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我还和其他老师交流,尽量多抽时间对他进行学习辅导。针对他爱画画的特点,我还送了他一套绘画用品,并经常展示他的绘画,这让他感到自己在班里是很受用的,这种成就感进一步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也让他逐渐改掉了打骂同学的不良习惯,成为了一名受老师和同学喜爱的学生。
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多,因而老师要有博大的胸襟来对待留守儿童身上所存在的问题,对待留守儿童身上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多鼓励,让孩子在成长中有成就感相伴,让孩子时刻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时刻感受到同学的关注和老师的鼓励,他会更乐意去做,更乐意和大家做朋友。
三、发挥班集体在留守儿童教育上的特殊作用
班里有一名比较优秀的女生,因父母离婚,常常在教室里哭,也不愿和同学们说话,成绩直线下降。我看到她的状况,心里感到阵阵刺痛,如何让这个可爱的孩子快乐起来呢?我多次找这个孩子谈心,与她一起分析她的家庭情况,鼓励她面对现实,努力学习,快乐生活。为了帮助她走出父母离婚带来的阴影,我尽量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并鼓励她参加。如主题班会、演讲活动、手抄报制作、绘画作品展等,给她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她的特长、优势。通过活动让她进一步增强了与同学相处的感情,体验到了生活的快乐,体会到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爱,她渐渐恢复了自信心,我终于看到她那可爱的小脸上又露出了开心的微笑。
所以,作为老师,应努力创设一个温暖的集体氛围,让留守儿童在一个温暖、宽松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从而弥补由于留守而缺失的亲情。作为老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班集体活动,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通过活动增强留守儿童与同学相处的感情,让留守儿童体验到生活的快乐,体会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冰心老人曾说过: “有了爱便有了一切。”高尔基也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可见,爱是教育的基础,爱是教育的核心。让我们多关注留守儿童,用爱心去呵护他们,用真情去感化他们,他们就会快乐、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