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初中地理教学新法初探 李雪华

    初中地理教学新法初探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大龙乡小学校    李雪华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地理教学,不但要教学生认识自然,传授学生知识,教会学习地理的方法,更要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改造自然的意识,强化学生征服自然的意志。因此教学中必须教会学生关注社会,联系实际,解决矛盾,探究方法,寻求建立新型的人地关系,让人类更好地和谐相处在这个星球上。
        一、 抓住社会热点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求知
        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内容,泛泛传授死板的知识,而要时时关注全球的热点问题,随时加注活生生的新材料于教学之中,要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地理教学的时代性。如讲述西亚时,要紧紧抓住“石油”这两个字展开,就能让学生理解西亚一直动荡不安,成为世界热点的原因,也能找到美国为什么要攻打伊拉克,欲与伊朗动武的真实意图所在了。这样学生学习既感兴趣,教师教起来也感到轻松。在讲述印度时,可以穿插印度的航天发展情况,并把印度的航天发展与中国的航天发展进行对比,分析两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目标、现状,讲述印度急起直追中国的情形,让学生产生紧迫感和使命感。
    可以说一个不关注世界热点的地理教师,谈不上是一个好地理教师,因为他闭门造车,知识老化。世界每天都在变化发展,教师不更新知识,用老眼光去解决新问题,一定会出错,地理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了解世界大事,教学时穿插最新的知识给学生,就能使自己的课堂充满活力,跳动着时代节奏。
        二、 依据章节具体内容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地理是大自然的影像浓缩到课本上,一经浓缩,条理性与知识性加强了,但直观性却变差了,像素低了,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了很多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地理课适合开门教学,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认识、分析、研究、体验、探索地理奥秘,比在教室里生呑活剥地学习要强得多。地理研究有一个天然的条件,就是人人都能立足脚下和眼前,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地理老师要充分利用大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得到真知灼见。
        1、 经常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
        我在讲地理时,经常让学生到地势较高,便于观察的地方让学生居高临下认识山间平原、丘陵、盆地,再根据书上的介绍加以强化,学生对地形的知识记忆牢固,感受深刻。在讲森林的分布时同样让学生先了解本地森林的种类和分布,再和全国、全世界作对比,由近及远,学生易学易记。
    后来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方法:本地地理现象——其它地方的地理现象——课本介绍的地理现象,由此及彼,由小到大,由实际到理论逐层推进,学生觉得地理事物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它并不遥

    2、 要让学生了解本地地理概况

    连自己身边的东西都不知道,就谈不上了解更多更远的地方。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乡土地理,它是一本很好的活教材。例如在讲世界气候类型时,学生学习了世界上的各种气候类型,我用了一节课时间从学生平时积累的资料入手,用具体的数据 学生分析出鄂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此地处于秦淮一线的秦岭南坡,地形以山地为主,年降水量在1000mm左右,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类型,但又略略具有温带季风气候特征,这正体现了它的过渡性特点。由此又引出植被、农业生产的特色,本地处于秦岭山脉南部延伸地带,气温适宜,降水丰沛,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花生、油菜等,经济作物有茶叶、油桐、生漆、肚棓等,植被上是以森林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从农业到植被无不具有南北过渡性特点,这样学生感到地理有用有趣而非枯燥无味。
        3、让学生带着疑问探究本地地理事物的成因
        探究事物的成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地理教师责无旁贷。科学的结论往往由疑而生,学生带疑研究就有很强的目标,容易找到正确的结果。在讲中国河流前,我提出了几个问题:为什么我乡的河流总是向东方流去?为什么多狭谷深槽?为什么下暴雨之时山的南坡洪水较大而呈黑色,而山的北坡却水小而呈黄色?通过学生深入研究得出结论:鄂西北地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所以水总是向东流,由于降水丰沛洪水较多泥沙含量大,所以河流遭到侵蚀下切严重,由于本地是以黑砂土为主的碱性土壤,山的南坡多为耕地,植被较少,地表上的黄土流失较多,而山的北坡却多为森林,且黄土流失较轻,因而暴雨之时山的北坡水流小而黄,山的南坡水流大而黑。这个结论基本上科学地解释了上述问题,使学生得到了一次锻炼,比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要奏效得多。
        4、 教学生学会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任何知识最终都要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地理教学尤其如此。如讲环境问题,就要结合本地的环境状况予以应证,我在讲河流被污染时,结合我校实际进行讲解,我校处于一条小河边,师生用水靠从河里抽水,而沉井却建在学校污水排放口的下端,沉井以上的三十多米以内的河床上布满了垃圾,河水中沉积了大量的生活废弃物,给师生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活生生的事例让学生切实地感到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我要求学生每学一节内容,要在书上把本地的相关地理
    事物记下来,以供参考和对比,久而久之就整理出一部完整的乡土地理教材。远,就在我们身边。

    三、 引导学生做好地理实验

    地理同理化生学科一样需要直观教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只有通过学生亲手得来的学问,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地理课也可以让学生做实验,如人工降水进行河流含砂量研究,利用沙盘模型绘制等高线图,测算本地的降水量和日平均气温,测量太阳的高度角,调查珍稀物种分布编纂本地动植物名录,利用小溪流水进行水能测试,在河砂坪上进行季节河水流渗透研究,作物候记录等。做实验时要让学生放开手脚探索,不预设什么结果,从能不能做实验到器材的准备,实验的过程,全部由学生独立承担,教师也参与其中,协助学生归纳结论,负责纪律和安全,实验结束后,学生要作两种总结,一种是知识性总结,一种是实验后的体会。这样就把对知识的罗列变成生动活泼的研讨,既锻炼了学生的体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四、 教育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
        地理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时时刻刻渗透唯物辩证法思想,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地理事物,合理地解释宇宙中发生的各种奇异现象,科学地推断地球、人类的未来发展变化情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将有助于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促使他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从而落实思想教育这一核心任务,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首先要教会学生认识世界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地理事物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些矛盾此起彼伏,此消彼长,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这正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现。如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的矛盾,物种灭绝和人工保护的矛盾,降水和干旱的矛盾,战争与和平的矛盾,强国与弱国之间的矛盾,一个国家内部各个党派之间的矛盾,要用矛盾的观点去观察一切,分析一切。其次要认识矛盾是可以解决的。我们不必害怕矛盾,不能回避矛盾,要相信困难是可以战胜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再次要教学生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和办法。如我国就提出了解决国与国之间矛盾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要遵循这些原则,就能实现国家之间的和平友好。再如环境恶化问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迫在眉睫的最大问题,但人类已经觉醒,都在寻找解决的办法,我们要相信人类一定有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讲清这些问题能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在传授地理知识时渗透唯物辩证法,达到了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点击次数:98  发布日期:2017/4/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