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关爱问题学生 李章碧

    关 爱 问 题 学 生

     

    ◎   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中心小学校   李章碧

     

    如今的学生难管、难教育,几乎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甚至有的教师感叹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应该说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很好;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也是空前的,从上幼儿园开始,绞尽脑汁上名校、兴趣班、请家教。但不得不承认学校中确实存在一些不思学业的学生、骄横任性的学生、痴迷网吧的学生、与社会闲杂人员结交的学生、小偷小摸的学生、敲诈勒索学生、性格怪异的学生等等,我们常称之为问题学生。比如有些学生上课不听讲,但是不会捣乱。有些学生上课很喜欢讲话,有些学生不交作业等等。

    许多教师一提到问题学生就感到头痛,认为“朽木不可雕”,其实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都有他们可爱的地方,所谓的问题只是不爱学习,比较调皮而已。老师要对他们有耐心,爱心,只要找到问题所在,问题学生是能够变成好学生的。   

    下面谈谈我是怎样对待问题学生的:

    1、尊重问题学生的自尊心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从某种程度上讲问题学生的自尊心甚至比一般人还强些。由于种种原因,问题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创伤,如:多次受到批评,或纪律处分,同时成绩又差,因而他们十分自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真诚地去关心他们,用炽热的爱去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另外,尤其是班主任不要过多注意他们的缺点、短处,而要多肯定其长处和优点,不要动辄在办公室、教室或公众场所批评、讽刺、贬低、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学生经常受到批评指责,就会对老师产生反感和憎恨等逆反情绪,事后见了老师横眉冷对,老师说东他偏往西。长此以往,不仅会严重打击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而且会使师生感情产生隔膜,

    关系十分紧张。

    2、树立问题学生的自信心

    大多数问题学生都意志薄弱、自卑感强、对自己的成长进步缺乏信心。我们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多安排合适的工作让他们干,一旦工作干出了一点成绩,就

    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3、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并适时教育学生扬长避短。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很重要,利用其“闪光点”更重要。我们可尝试抓住问题学生的一个“闪光点”进行赞扬,使他们感到温暖,使他们有获得成功的喜悦。要想捕捉问题学生的闪光点,就要时刻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对待他们

    要一视同仁。

    4、创新教育手段,丰富教育活动

    问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看问题片面、容易过激,他们犯点小错误、违反纪律是在所难免的。当问题学生出了问题后,不能采取强迫命令的方式,我们要采取正面教育、积极疏导的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典型事例进行教育,要变当众批评为促膝谈心,或轻言细语,或声情并茂,或暴风骤雨,要因情而定、因人而定,形成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慑力,变说教一大堆为跟踪督促指导,防治结合,防

    患于未然。

    5、培养师生情感,做好转化工作

    在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师生间融洽、和谐的情感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良好的教育氛围起着重要作用。问题学生由于自身有较多的缺点错误,在班级群体中往往被歧视、被冷落,在家庭里也会受到很大的压力。他们内心很痛苦,心态矛盾重重,表面上傲慢自得,对缺点、错误满不在乎,但心里常常悔恨自责,强烈要求别人理解自己、重视自己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老师,我们要给问题学生以亲子之情、平等的友人之情,学生应该能感知出来,这样就会在情感上产生沟通,就能激发学生对教师亲近、理解和仰慕心理,进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问题学生亲近、信赖老师时,教师的要求就会、

    很容易转化为他们的需要,使其感到亲切与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

    6、恰当地运用榜样作用进行教育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必须参加的活动一定要参加,自己能办的事一定要自己办,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用尽一切办法,在问题学生中树起一个学习进步的榜样,用榜样的接近性所产生的威力去感染问题学生。

    总之,问题学生及其错误行为是学校教育管理中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我们对此既不可感到惊奇,又不可置若罔闻。要针对问题学生的身心特点、个性、觉悟和各种形成诱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教育

    功能,促进问题学生由量到质的飞跃,成为名副其实的好学生。


      

    点击次数:52  发布日期:2017/4/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