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利用本土资源 优化区域活动 杨敏

    利用本土资源  优化区域活动

                   ——我县区域活动“成长”记

    ◎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杨 敏

     

    区域活动,也叫“活动区活动”,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学前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其独特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以幼儿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为主的区域活动日益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关注,并逐渐成为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区域活动开展中,我县各园经历了排斥到接受、被动到主动的曲折过程。目前,区域活动被我县各园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我们行走在区域活动成长的路上。

    一、从困惑入手,查找原因

    受大班额、场地小等因素影响,我县各园区域活动开展得十分勉强,多年来,除了美工区、图书角、娃娃家等几个传统区域开展的比较成熟,其它区域成为应付,形同虚设,区角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负担和困惑,部分老师对区角活动持观望态度。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区域活动的设置缺乏针对性。场地小,班额大,教室不堪重负,空间利用不合理,多数区角是根据教师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而不是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

    2.区域材料的投放缺乏目的性和层次性。投放的材料敷衍混乱、没有层次性,可操作性不强,费尽苦心投放的材料孩子不理会。

    3.区域活动的开展缺乏规则性。没有建立起各区域的规则,活动开展随意性大,杂乱无序。常发生拥挤、混乱现象。

    4.区域活动的指导缺乏专业性。教师对游戏的指导缺乏专业性,角色定位模糊,导致活动形式单一,幼儿年龄层次不明显,活动积极性不高。

    二、深挖其原因,提出对策

    鉴于此,我们借《指南》颁布实施的东风,选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积极转变区域活动观念,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指南》,以《指南》为指引,讨论并提出以下对策:

    1.根据幼儿园现有场地特点和本土资源创设活动区域,“激活”区域活动。

    2.充分挖掘本土游戏材料,“点燃”区域活动。

    3.以幼儿为主体,建立区域活动常规。

    4.加强学习,明确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定位与指导。

    三、立足于本土,有益尝试

    (一)创设本土特色的区域活动

    1.合理利用空间。

    我县各园活动室空间狭小、拥挤,我们根据现有条件来设置活动区的种类和数量,因地制宜地开展区域活动。采取利用走廊、楼道、阳台角落,重新规划教室原有空间等途径,解决了场地小的困惑。比如开展“惊奇一线”的主题活动时,我们将“稻草、玉米须”等材料挂在走廊的栏杆上,供幼儿编织,既节约了空间,幼儿取用也十分方便;又如,我们将收集到的各种乡土材料(玉米棒子、松果、豆类、粽叶、竹筒等)分别用小篮子装好,区角活动时将这些材料摆放到各区域,幼儿各取所需,活动结束后再将这些材料统一放入一个大筐,下次游戏时再取出,如此反复。

    2.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创设区域。

    区域活动的设计是开展区域活动的基础,它决定着区域活动质量的高低。在设计区域时,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主题活动的开展,并充分结合本土资源创设特色区域。如结合主题活动我们创设了“竹吧”、“草龙舞起来”、“沐川的美食”、“编织小屋”、“乌蒙沐歌”等特色区域,根据游戏需要投放乡土材料。在“乌蒙沐歌”这一表演区域里,我们投放了莲萧、旱船、草龙、牛儿灯等材料,幼儿根据平时自己的所见所闻在这个区域在中尽情地表演,并不断地进行艺术创造、艺术再现……这些传统的本土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地本土韵味,孩子们舞在其中、乐在其中。根据本土资源创设的“编织小屋”,我们投放了以稻草为主的本土材料,还请来民间艺人来到幼儿园面对面地教我们编草龙。又如,沐川有着“竹乡”的美誉,我们创设了“竹乡娃娃家”,在这个区域里,全套炊具都由“竹”制作而成:竹筷子、竹菜板、竹碗、竹菜刀、竹勺子、竹篮子等等;家具也由“竹”制作而成:竹椅子、竹桌子、竹床、竹柜子等,普通的娃娃家,因为有了“竹”而独具特色,也因为有了“竹”,乏味的娃娃家重新被“激活”。

    (二)科学、有效地投放本土材料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纲要》中指出:“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使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或事物。”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沐川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本土材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将它们投放到区域中时,还考虑到了以下“三性”:

    1.材料投放的丰富性。

    沐川本土资源丰富,品种的多样、数量充足,完全能满足幼儿活动所需。如大班主题活动“惊奇一线”中,我们提供了稻草、玉米须等材料,孩子们爱上了编织活动,于是衍生出了一个新的区域——编织角,我们在这个区域里继续丰富和完善游戏材料,如粽叶、地瓜藤、竹条、麦秸秆,以及废旧(包装带、毛线、皱纹纸)等;再如“丰收吧”里,我们投放了由孩子、家长、老师共同收集的农产品:红薯、芋头、菜瓜、花生、板栗、核桃等,为开展认知等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2.材料投放的多用性。

    材料的多用性不仅能满足多个区域活动所需,还能引发幼儿丰富的思维活动。比如我们将“提子包谷”(是那种将成熟的玉米棒子挂起来晾干——包谷芯子、包谷壳、玉米粒儿都在一起)投放在生活劳动区,孩子们用来练习掰玉米;掰下来的玉米粒儿可以投放到美工区,幼儿用来穿成串儿;穿成串儿的玉米可以投放到体育角,供幼儿玩“丢籽儿”、“踢籽儿”的游戏;包谷芯子投放到美工区,供幼儿拓印画使用;剩下的包谷壳投放到编织角,为幼儿编织提供材料。一个“提子包谷”,能在各活动区域创造出如此丰富、发挥如此大的价值。

    3.材料更换的及时性。材料投放后,因为幼儿发展水平的变化、兴趣点的改变及主题活动开展情况等因素,需要及时更换、充实,以使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获得持续性的发展。如在夹豆豆益智区里,我们先投放的是竹筷子,“豆豆”是核桃、胡豆等较大的材料,在幼儿熟练进行这一活动时,我们立即补充了麦秸秆、竹枝桠“筷子”和玉米粒儿、板栗、黄豆等“豆豆”,随着难度的变化,不断激发幼儿游戏兴趣。再如:在体育区的“套圈”游戏中,我们将成品塑料圈和柱子换成“竹圈”,把塑料柱子换成“楠竹”柱子,并建立远近距离不同的套圈规则,重新激发起幼儿套圈的兴趣。材料的及时更换和添置,让幼儿始终处于与材料的积极互动中,“点燃”了区域活动。

    (三)建立区域活动规则

    胡伊青加这样说到:“一旦规则遭到破坏,整个游戏世界便会塌陷”。游戏的规则和自由是相对立的,因此在开展区域活动前,我们和幼儿一起讨论制定规则,他们自己制定的规则对他们来说更有影响力,更容易遵守。然后我们图文并茂地呈现规则,并张贴在区角显眼的地方,便于提醒幼儿更好地遵守规则。

    规则的制定是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自由,有了明确的规则,我们发现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玩得更加尽兴而投入了。

    (四)教师的有效指导

    通过学习、观摩和实践,老师们能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了,能做到以观察者、帮助者、游戏者的角色给予幼儿支持、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当然,什么时候充当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时候隐匿什么时候出现,这是一种智慧和艺术,我们还需要潜下心来研究和实践。

    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的区域活动,迈出了可喜的步子,对区域活动的开展从排斥被动到接受、主动,乐于尝试和实践。在以后的尝试和探索中,我们继续以《指南》为引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并将观念内化为教育行为,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让区域活动更加积极、健康!

    参考文献:

    1.  《农村幼儿园区角活动的乡土特色》 陈华 《幼教金刊》201205

    2.  《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 刘彩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教育部


    点击次数:164  发布日期:2017/4/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