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沈贵云 陶晓文
农村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五佛学区 沈贵云 陶晓文
摘 要:“表面形式轰轰烈烈,现实教育不尽人意”,这句流行的话语用于传统文化在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非常贴切。目前我国农村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容乐观。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些农村学校、教学点还是为迎合家长的要求,看重分数,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渗透。农村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相对紧缺、内容有限,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传统文化教育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教育实践、体验活动流于形式,导致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不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彰显。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出路在何方?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更是当今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小学传统文化;问题;对策
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2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但在农村小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和深入探索的问题。
1、农村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一是众所周知,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吟诗作对,更多的是包括经典文章的朗诵、传统孝道的发扬和传承。虽然目前政府增加了传统节日的假期天数,但农村小学很少有学校真正将这个假期利用起来,教会孩子一些相关节日的民风民俗。二是,是学校课程安排上很少有专门的时间拿来进行立体性传统文化教学,国家全面改薄计划配置的班班通等先到教育媒体利用率不高,通过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多方面来进行课程设计。有的学校,教师不能很好的将传统文化的学习仅仅局限于书法课、经典诵读课中,没有扩散到其他学科教学中去,如:将古代乐器融入到音乐课中,将地方文化引入美术课中和社会实践中。三是,当前,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育途径狭窄,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四是,传统文化教师数量和文化素养缺失。在我们的课题调查中全乡五所小学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学校为40%,没有专职传统文化教师,兼职传统文化教师中语文教师所占比例为100%。从国学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文化教师的缺口巨大,存在缺、弱、差的现象。能胜任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非常缺乏,书法、美术、戏曲、工艺等无专业教师。多数教师传统文化底子薄,小部分教师个人爱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素养,没有专业从事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整体上看,大多数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积累不够,造成教师队伍传统文化教育整体性差。也是造成许多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无法深入的重要原因。
2、外来文化冲击使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对农村小学生的影响犹如洪水来袭。首先是饮食文化,肯德基、麦当劳成为小学生争相食用的食品。其次国外风格服饰喜爱有加,刚富裕起来的你们也在追风,给孩子们购买韩美风格的服装,大多数家长认为这些服饰“时髦”、“漂亮”。然后是外国动漫、游戏充斥着孩子们的业余时间。诸如植物大战僵尸、红色警戒、坦克世界等都不是本土游戏,貌似源自本土的三国杀游戏也是源于美国的一个游戏。孩子们沉迷在网络世界里,无视中国一些传统的游戏项目。最后是由于小学生好奇的心理,他们对西方的节日热衷、敏感,知道并喜欢过愚人节、圣诞节之类的节日,可对于诸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对他们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甚至对传统文化节日的起源及民俗知之甚少。
3、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淡薄
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传统文化教育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发展不均衡。农村家长观念转变慢,素质教育推进速度不够快,家长任然存在着以学业考试成绩论成败的观念,重视学生智育的发展,缺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比如在小学课程教学中,语文、数学、英语的地位远远高于音乐、美术、体育、品德等课程。一些学校还没有开足美术等传统文化科目,导致一些科目学生没有机会好好学习,而这些科目中,有很多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导致学生受不到一些传统文化教育。因此,这种成人世界中淡薄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很难植入小学生纯真的心灵。
二、传统文化教育对策
1、为人师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师德和师表管理,鼓励教师以身作则,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如,鼓励教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读,并组织教师学习和讨论在教学中能够用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并且研讨应用方法;严格规定教师在校的行为举止,务必使教师本身做到行为礼貌、举止得体,禁止教师在校吸烟、饮酒,给学生作出品德修养榜样;指导教师在与学生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的弘扬从校园延伸到家庭中去。
2、拓展内容,用好教育资源
要让学生初步接受和体验传统文化,就要拓宽小学文化教育的内容,不仅教授基础课程,还要进行传统美德和礼仪教育。比如,在美术课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授学生简单的国画、书法、剪纸等;在音乐课上适当教授学生京剧、葫芦丝、古筝等传统乐器。在教学方法上也要多选取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和兴趣。另外,进行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并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比较活泼、表演欲望强烈、喜欢玩耍等特点,展开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
3、发挥家庭教育优势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由于天然的血缘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感染作用胜于言语说教。家庭中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4、强化师资培训,落实常态化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一要强化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根据不同的校情、师情、生情进行通识培训和专职培训,两者兼顾,学交互促,长短结合的培训,落实到每年每月每周每日每人。以教带学、互促互学、边教边学、骨干引领提高教师传统文化教育能力,达到全面开花。二要将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制度化。常抓不懈的开展经典诵读等活动,把活动落实到位,用制度保障活动,用评价激励师生,不失时机的强化传统节日教育实践活动,使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三要家校联系,促进传统文化进社区进家庭。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学生起榜样作用,督促引导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传统文化的指导者、践行者、引路人。
总之,文化通向未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值得珍视的思想精神财富,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对于新时代小学教育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本文为2016年甘肃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GS[2016]GHB1036立项课题最终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