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武伟

    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   山东省平邑第七中学  武  伟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因此,增强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更新新课程改革理念,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我认为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增强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1、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更新教育观念。(1)树立基础教育的实质是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它直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高低。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就其实质而言,它的根本任务在于开发人潜能,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它的基础性在于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奠基,为各级各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全面、良好的素质基础。(2)全面的质量观。教师应建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把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教育工作质量和学生质量的标准。(3)树立多元的人才观。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人才是多样化、多层次的,既要培养出有特殊专长,在某一领域内能作出特殊贡献的专家,也要为社会输送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富有创造精神的普通劳动者。

    2、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发挥课堂教学的多种功能。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与水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单向的“讲——听”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气氛和谐,教学方法先进恰当,教学过程流畅高效,教学效果扎实全面。同时,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讲在点上,练有所得,讲练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发言、练习。这样,才能发挥好课堂教学的多种功能,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培养学生想思想品德和个性;不仅使学生参与学习,而且使学生学会学习;不仅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好创造能力。

    3、以学生发展为取向,履行好学习促进者的职责。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再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目的和任务,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放在学生主动精神的培养上,放在学生能力的发展上。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以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新角色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活动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

    4、创新教育评价观念,提高教育评价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以分数为标准的选拔式评价观,在教育评价的目的、对象、标准、方法和过程上进行不断尝试和创新,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目的,提倡评价对象的多元性,关注评价标准的科学性,注重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和民主性,开展以对话和定性分析为主的定性评价,并把教育评价作为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教师在实施教育评价和发挥教育评价功能的同时,还要不断增强素质教育评价的意识和能力。

    二、更新教师新课程改革理念

    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广大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更新教学理念:

    1、学校是教育改革、科学探究的中心。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不断发展,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学校对课程、教学、教师的发展等有了更多的发言权,也就是说,学校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同时,学校的传统功能正在发生变化,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且是探究的中心,兼具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科学探究将成为新型学校的重要特征。

    2、课程是经验。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课程是经验的观念在实践中形成与确立。因此,课程不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且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

    3、教材是范例。教材的范例性是新课程给教师带来的一种新理念,即把教材看作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看作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

    4、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教室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教室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教学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5、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教学本质上是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师生之间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的“我—你”关系,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真理,交流人生体验。

    6、教师是探究者。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念正逐步得以实现,课程与教师的关系正日益发生根本性的改革,教师不仅要思考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于是,教师立足于真实的教育研究情景,研究、创新课程活动,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由此形成。

    7、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基础教育新课程把学习理解为经验的重新组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坐在教室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操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

    8、家长是教育伙伴。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而家长的配合显得特别重要。而且,实施新课程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更需要家长的理解、关心和支持,因此,把家长当作教育的伙伴,寻求家长的有效参与和支持,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点击次数:45  发布日期:2017/1/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