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 周文栋
语文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
◎ 青海省格尔木市第二中学 周文栋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实现语文教学总目标的过程中, 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 知识的积累和提高,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思想、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的重任.由于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如何利用语文课的教学特点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 注重阅读,融思想道德教育于文言文教学中.
新编中学高一教材第一册、 二册课文共48篇文言文,为教学设计配套使用的读本中,文言文所占比例也不少,共40篇.这些选文跨越历史时间长、 涉猎广,它们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反映作者进步观点,表达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文言教学中向学生进行精神文明教育,关键在于语文老师的言传身教,而教尤其重要。教师应当仪表端正,精神振奋,教态严肃而又可亲,语言文明,品德端正。
比如,“可怜夜半虚牵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贾谊,讲他的少年有才名而最终未遇名主的悲哀,使学生感怀其《过秦论》中的忧世之心。“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王勃,讲他的少年意气而英年早逝的不幸,使学生感受《腾王阁序》的俊逸。“飘若惊龙,矫若游凤”的王羲之,讲他独领“天下第一行书”的风骚,使学生感悟《兰亭集序》的洒脱。不同时代不同文风,每种文体对学生都是一种新鲜的,美的体验,值得学生吸取,不断提高学生的修养与品德认识,具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
语文教师要善于用运读文言文优势,在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除疑难问题的同时,有意识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影响学生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看法和态度。
二、联系生活,融思想道德教育于周记教学中。
周记,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养成很好的写作习惯,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辨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学生进入高中,面临写议论文这一大难题。不少学生对议论文如何审题立意,拙于驾御。在教学中老师疏于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忽视对优良的品质与个性的培养。为了把学生从传统被动写作中解放出来,教师就应积极鼓动并指导高中生坚持写周记,力求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特别提倡活用读过的诗文句和日常生活中有生命力的口语。
用笔交流,沟通感情,“沟通是理解的催化剂”,给学生积极的指导,使之领悟做人与为文之道,激发兴趣,引导他们把握好观察生活的角度正确分析评价生活中的人和事,准确地反映生活,以培养诚实的品质。正所谓“作文如做人”。
所以,在周记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注重鉴赏,融思想道德教育于诗歌的艺术。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诉诸感性的,他们总是借助具体的形式反映生活,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读者,诗也是如此。诗的主要材料是客观的物作用于人所产生的情感,抒情是诗的一个基本特点,学生通过读诗,被诗浓烈的抒情特点点燃热情,情感的激动,是受诗人的召唤,唤起对自我的觉醒。诗人的目的在于要我们笑,要我们哭,要我们爱,要我们恨,要我们记住自己的使命。写诗的人与自己所歌唱的对象完全融合,他自己成为一个主体,不仅带着自己的个性,而且混合着血的、颤动着的灵魂,如雷抒雁的《小车在歌唱》“我是军人,却不能挺身而出,象黄继光,用胸膛筑起一道铜墙!……”。它赢得了很多读者。教师首先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其理解,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形成道德习惯,进而指导自己在现实当中的行动。以“情”入手感化学生,充分利用道德情感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独特作用。学习诗歌中的高尚精神,从身边小事一点一滴做起,逐步潜移默化,使学生心灵得到启迪。古人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来比喻学习,现在用它比喻德育的培养。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对学生的德育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要求“毕其功于一役”,但是也必须一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在日常工作中把德育提到应有的地位。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优化德育工作的同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祖国培养大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