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杨发明
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 贵州省安龙县招堤街道石盘小学:杨发明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的呼声。新时代的教育必须迅速从传统的圈子里走出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那么,我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教师,又应该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创设疑问的情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巴浦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使创作的前提"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要让学生有创新的思维,就必须首先创设疑问的情境。问题情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渴望,又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多角度多方位的设计一系列的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新意见。比如在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时"引导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之间与高有什么关系?他们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能否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用梯形面积的公式计算呢?引导学生用推理、比较的方法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对面积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培养学生有"疑"质"难",探究问果的意识。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好奇心其实是一种求知欲,探索欲,是创新的胚芽。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传统的方法是将圆周率直接告诉学生,然后利用圆周率由直径求出圆的周长,或由圆的周长求出直径。我在上此课时,没有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动手测算出来,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催发学生创新的胚芽。通过教师设问创境,诱发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再创造”过程,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强烈愿望。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多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正确认识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不足之处。在学习新知识时,我融入了富有童趣的资源信息,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运用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形式,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留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教师还要保护表现欲旺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表现力在难度更大的机会中得以获得成功,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进而提高表现热情。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时,通过看、摸、滚、搭、说、分等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很难滚动的原因;用实物学具搭物体时的奇思异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卓有成效的表现,教师要立即给以热情的鼓励。学生们都以羡慕的眼光投向他们,这些发言的学生一时成了“英雄”,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使每个学生检验了自己的表现能力,而且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如,在讲解应用题时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变题等,灵活变通,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除此之外,课外多搞一些创造性活动,如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并经常表扬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欲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从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研究探讨。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