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景的几点策略 田飞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景的几点策略

    ◎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两水中心小学   田飞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利于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实例入手浅显地谈了几点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景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创设情景  策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学习方式的产生,关键在于能否创设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激活其思维的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景,使思维有了方向和动力。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创设情景的一些策略: 一、创设有趣味性的情景

    思维自疑问和好奇开始。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由于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充满问题的情景。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我通过讲述孙悟空和猪八戒分吃西瓜的故事设置问题情景:猪八戒在取经路上口渴难耐,偷了一个西瓜,被孙悟空发现后,要分给大家吃。悟空说自己吃西瓜的1/5,让猪八戒吃西瓜的1/4。猪八戒一听觉得自己吃亏,大声嚷道:“我肚子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少。不行!不行!”孙悟空笑着骂道:“呆子,你分得的比我多”。这时,教室里像是油炸开了锅,学生们情绪高涨、议论纷纷。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瞬间,学生探究的火花被点燃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被激发了。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星期天,我去粮油店买了4斤鸡蛋,店老板称过后将鸡蛋装入手提袋。我问他一共有多少个鸡蛋,他告诉我,这些鸡蛋无论是5个5个的数,还是6个6个的数,都正好数完。那么,这些鸡蛋至少有多少个呢?这时,学生有的抓耳挠腮、有的瞑目苦思、有的已经急不可待的举起了小手……面对这种挑战,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冲动,这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探秘,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心理。使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方向,强烈刺激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创设有操作性的情景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获取全面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就要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操作机会,决不能仅以教师的讲解或多媒体的演示来替代。教师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更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长(正)方体的体积”后,常常会出现类似于“把三个棱长是2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这种类型的应用题。像这种情况我就设计成操作题,让学生用三个棱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体代替三个棱长是2分米的正方体,自己动手拼一拼,看一看,算一算,得到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再根据相应的公式求出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操作情境,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在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参与了获取知识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又有效地提高了学习能力,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结合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操作实践是手、眼与脑的密切协作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是把外部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过程。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质疑,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让学生量一量课前用硬纸做成的大小不同的若干圆的周长和直径,学生发现了“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在此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让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培养和增强了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明不小心把小芳的作业本带回了家,而小芳急着要用,那么小芳怎样才能拿到自己的作业本?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三种方案:小明送到小芳家;小芳到小明家拿;两人电话约定沿同一条路相向而行,小明送,小芳接。接下来,教师又指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案的基本数量关系、优劣等问题。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们一起探求知识的奥秘,一同体验数学的价值。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其方法与途径也是多样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 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老师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了。

    参考文献:

    1 袁宏.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J].当代教育科学 2007年18期 。

    2 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2007年第03期 。

    3王文娟,郭彬等.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探微[J].林区教学2008年12期。

     


    点击次数:136  发布日期:2016/11/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