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关于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几则案例及其反思 姚绍云

    关于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几则案例及其反思

    ◎  江苏省姜堰中学  姚绍云

    厌学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消极的强化推动作用。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无法适应生活、学习环境改变,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等等,都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产生厌学。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帮助厌学的学生呢?我从工作以来所接触到的一些案例中总结了几种方法,还有很多困惑,希望能得到各位同仁的指导。

        1.关注心灵  唤醒斗志  正向迁移

    案例一:某某届有一位同学丁某,高三分到了我班上。这个学生脑子挺灵活的,但是平时比较贪玩,上课睡觉,作业抄袭,学习成绩在班上处于倒数前三名,经常受到家长的责备,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老师和家长谈到这个学生都摇头叹气。因此丁某在学习上感到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学习对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根本谈不上兴趣和爱好。开学不久,班级召开主题班会“我的未来我的梦”。没想到,在班会课上,丁某居然激情洋溢地说“我将来要当兵,当一名刑警,绝不让犯罪分子漏网。”我心想:好小子,很正义嘛!我觉得这个孩子虽然成绩不好,但正义,而且感觉做事有决心,我突然觉得挺喜欢这个孩子,决定在他身上多用点心。

    课后,我找丁某谈心。我说“我很欣赏你的正义”,丁某惊讶地看着我,可能对他而言,从小到大,几乎还没受到过什么赞扬。“而且,我觉得你还是一个做事很有决心的人”,我继续说,“但你为什么不能用心学习呢?”丁某说,“现在那些课本知识有什么用?我将来靠的是身体。”“哦!是这样啊!”我沉吟着说,“可是据我所知,现在刑警也不是那么好当的,至少得警校毕业,也就是至少得达到本科。再说,当刑警不光是要用身体,也要用脑子,需要技术呀!现在不少犯罪分子都是高科技作案,你不比他强又怎能抓到他呢?你说呢?”丁某不言语了,他似乎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因为他一反常态地没有马上进行反驳。那以后的几天,丁某像是变了一个人,上课的时候,他坐得笔直,目光紧盯着黑板,专注而有力;一下课,他就拿着课本或参考书,找老师问题目;中午和晚自修之前,丁某一吃完饭就到教室做题。有很多次,丁某问我问题,我耐心地给他解答,他听不懂,就焦急地问我,“老师,我还有救吗?”“当然有!”我斩钉截铁地说。丁某的疑问提醒了我,由于他的基础太差,问题太多,我很担心他的激情能维持多久。于是,我赶紧召集各任科老师以及丁某的父母,共同制定了对丁某的帮扶措施,关键是不断地给他信心,给他鼓劲,不能让他泄气。在各位任科老师的帮助下,丁某的成绩越来越好了,最后真的就如愿以偿,考上了江苏公安。

    反思:丁某属于那种“吃软不吃硬”的孩子,虽然学习不好,但他骨子里有上进、正直的一面。对于这种只是学习认识上有偏差,但品行端正,有一定的思想和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利用学生上进的一面,从而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变“逼迫他学”为“诱导他学”,这是治理厌学的内动力。有了端正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自然会好。但教育转化这类学生要注意,不能以为唤醒了他的学习意识就可以放手,毕竟他们基础差,底子薄,教师要不断激励他们,帮助他们答疑解惑,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内驱力,使他们能够持续、持久地发展。

       2.有效沟通  家校共建  形成合力

    案例二:某某届高一的时候,我所教班级有一位女生刘某(我当时是她的数学老师)。这位女生长得很漂亮,特别文静。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经常不交作业,每次问她为什么不做,她不是说太难不会,就是说其他作业太多了。几次周练考下来成绩很糟糕,红灯一个接着一个。跟班主任交流了以后才知道,不光是数学,她每门学科都是这样。因为不交作业,考试不及格,刘某经常被老师请到办公室,每次我看到她站在老师办公桌旁接受批评时,都是低着头,一言不发,等老师说完了,她就面无表情地离开。回去之后,外甥打灯笼——照旧。由于学习成绩遥遥倒数第一,老师教育后又没有任何改变,刘某一个人坐到了班级最后面,加上她是一个走读生,和同学交往也少,她越来越沉默寡言了,基本上在班上听不到她讲一句话。

    后来,我特意跟其他同学交流刘某的情况,从同学那儿我了解到,刘某的妈妈对她很严,动不动就会惩罚她。小时侯,刘某成绩很好,基本上都满分,钢琴还通过了十级。后来,随着学的知识越来越深,竞争越来越激烈,每当刘某考不到班上第一名,回去就要挨批,以至刘某对学习彻底失去了信心。因为不管她怎么努力,也逃脱不了她妈妈的责备。也正因为此,练就了她超强的抗批评能力,无论你怎么说,怎么吼,她都以沉默对抗。我突然意识到刘某是个很可怜的孩子,如果再这样下去,可能会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我跟班主任交换了这一情况,班主任说“哦?原来是这样!那我们是要一起来帮帮她。”随即,班主任把她从后面调到了第一排,并把她妈妈找来,我们坐下来谈了一个下午。开始她妈妈一直叹气,说“小时候她很听话的,学习也好,现在不知道怎么了,每次说她,她一点反映都没有。”我们跟她妈妈认真分析了刘某的问题,刘某实际上是个很不错的孩子,主要是她妈妈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对孩子不是一般的严格要求,而是苛求了,孩子再怎么努力都达不到要求,久而久之,就失去信心了。

    还好,刘某的妈妈很听劝,表示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还当着我们的面向孩子道歉,希望孩子能原谅她,重新振作起来好好学习。把刘某感动的哭得是稀里哗啦。后来,我开始看到刘某笑了,上课听讲很认真,碰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她还会主动举手回答。我也会主动向她提出一些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及时鼓励她;即使答错了,我也会肯定她思维中合理的地方,请她坐下来再想一想。刘某的作业开始坚持做了,即使碰到不会的,她也会主动来问我,成绩也逐步提高了。

    反思: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心里话;要加强与家长、班主任或任科老师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在摸清学生厌学的原因之后,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找到师生心连心的通道,赢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帮助学生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3.加强监督  戒除网瘾  形成习惯

    案例三:今年我班有一位同学徐某,平时不用功,但挺聪明,小高考还考了个4A。由于小高考成绩好,他妈妈奖励了他一台电脑,从此迷上了网络游戏。后来他妈妈把他的电脑没收了,没想到他却一直偷偷地上网吧。进入高三以后,他越陷越深,经常借钱、借身份证上网吧,曾经从家中二楼跳下去上网吧,对学习无兴趣,上课思想不集中,作业基本上都不能完成或者直接抄袭,只有老师或家长盯着才动笔做一点,学习习惯非常差。他母亲对他已经准备放弃了。

    这个学生属于那种“吃硬不吃软”的,好话讲尽,他总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每次考试在班上都是遥遥倒数第一,三模只考了220分左右。对于他这种状况,磨费口舌已经没有什么效果了。为杜绝他的网瘾,我联系家长每天接送,而且每次必须从我手上接走,不留任何时间差以防他钻空子。在学习上,我针对其学习习惯差,作业不按时完成的情况,在高考前一个月的时候,把他安排到四楼教室旁边的办公室,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限时完成作业,我们班每位老师从最基础的题目开始,为他专门布置限时作业并及时检查过关。在各科老师的死盯不放的情况下,该生逐渐能基本完成作业了,虽然有时还有点拖拉。他也意识到,各科老师在工作这么忙的情况下,仍然不放弃他,为他一个人付出这么多。在各项任务接踵而来,无法退让的形势下,该生渐渐地戒掉了网瘾,学习态度明显地进步了,学习信心、学习热情以及学习效率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考最终也考出了324分的成绩。

    反思:针对这种上网成瘾,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单纯的思想工作已经很难奏效,强化他的学习习惯,加强对他的督查,使他没有退路可能更会有效。但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要坚持,尤其是老师,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一段时间,等把学生逐渐“逼”上路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轻松多了。当然,对于这种学生还要注意抓反复、反复抓。

    4.创造机会  展示特长  树立信心

       案例四:某某高二的时候,我班上有一位学生陈某。从小父母离异,他跟母亲一起生活,但母亲很贪玩,成天跟朋友打麻将,孩子饿了,就给他几块钱自己去买吃的。听这个学生的邻居讲,这个孩子很聪明,从小鬼点子就多,就是不上道子。比如,他会骗你“阿姨,你鞋带掉了”,待你低头系鞋带,他从背后偷袭你。进入高中后,这个学生基本上从不做作业,双语很差,但由于脑子活,数理化还不错,尤其是碰到一些难题目,好几次全班就只有他一个人能做对,但考试成绩基本上还是倒数。主要因为:一是他上课感兴趣的就听听,不感兴趣的就不听;二是不做作业,学的知识得不到巩固;三是太懒,双语要背要记的内容从不去记。后来我听说他打游戏的水平非常高,基本上没有学生能跟他抗衡,而且电脑也很精通。于是,我就想创造一个机会给他展示一下。我请计算机老师给电脑设置了一些障碍,上课之前,我打开电脑,预料之中的问题出现了,我向同学们求救“谁能帮我看看怎么回事儿?”大家都沉默了,不一会儿,陈某举手,“老师,我来试试吧!”果然,陈某一上来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都鼓起了掌,陈某也感到无比自豪。课后,我趁热打铁找陈某谈心。我说,“今天在同学面前露了一手,是不是很高兴?”陈某笑着点了点头。我继续问,“有没有想过将来做什么?”陈某想了想,说“没想过,随便找个工作混混吧!”“怎么能随便混呢?像你这么聪明,电脑又这么有天赋,老师觉得你要是将来学个计算机专业,会很有出息呢!那你想想,你整个未来人生就全不一样啦!想想都觉得很幸福吧!”“老师,我真能那么出息吗?”陈某疑惑地看着我。“一定能!”我坚定地说,“只要你能从现在开始,踏踏实实地认真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这个理想就一定能实现。”我接着又给他指导了具体的做法,“但任何幸福人生都是要靠自己努力争取的。首先,你得从上课认真听讲做起,每天的作业要认真完成,你能做到这两个基本要求就行。能做到吗?”“应该可以吧!”陈某回答道。“好!那我们一言为定,我来做你的秘书,负责提醒你要做哪些事,怎么样?”就这样,在我的不断提醒和监督下,陈某能够把每天的作业完成了。后来,我又逐步地提高了对他的要求,最终陈某考取了南航。

    反思: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种心理需求对厌学学生来说同样是很强烈的。但事实上,大多数厌学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经常受到冷落,心理上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消沉,以为自己是一只永远飞不上天的“丑小鸭”,因而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应设法为他们创造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机会,使他们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而逐步消除厌学情绪,树立信心,以崭新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5.悉心观察  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

       案例五:马某某,原名某某,11届我班的团支部书记,是一名优秀生,高二曾被评为泰州市优秀学生干部,高二下学期改为现在的名字,原名前加了母亲的姓。这个名字听上去跟马王爷相似,周围有同学叫他“马王爷”。这次改名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他认为周围的同学都在嘲笑他。学习上,他注意力越来越不集中,老是打不起精神,最终在高三上学期集中爆发,演变为极端的厌学症。用他自己的话说,只要看见书就头痛难忍,家长甚至已决定放弃高考。事发以后,我第一时间赶到他家,跟他交流了整整一个上午,小孩心情有所好转,轻生的念头放弃了,但还是不想上学,我就让他先休息一段时间。一个星期后,我又去了,他仍然精神恍惚,不想回学校。我意识到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厌学了,可能已经有心理上的问题,而这不是我所能解决的,我就建议他父亲最好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后来看了心理医生以后情绪稍微稳定了,但仍不愿意上学,他承诺等过了寒假再上学。寒假过后,第一天报到,这个学生真的来了,但第二天以后,直到高考,就再也没有在教室里上过一节课。高考百日冲刺后,我第三次去他家,试图动员他利用最后时间冲刺一下,不要轻易放弃过去多年积累的良好的基础。在我多次动员之下,他买了语数外物化五门学科的38套,每天在家坚持做几套试卷。然后我请各任科老师帮他把学校印发的一些好的复习资料给他收集好,定期带给他。最终高考他考了333分,上了二本。

    这个事情让我一直很内疚,同时也在反思对比。班上另一名学生唐某,性格内向,学习认真,跟马王强的情况差不多。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其他家长那儿了解到,唐某有一个舅舅,是姜中八几届的学生,考取名牌大学以后工作的第一年,由于严重的抑郁症最终自杀身亡。人们常说外甥像娘舅,而且这又是一个性格很内向的孩子,所以我就特别关心他,经常找他了解思想状况,鼓励他,以防出现他舅舅的情况。临近高考,压力越来越大。有一天,唐某找我,“老师,我想像马王强一样在家自习,我觉得自己有恐高症。每次在走廊里走我都要靠着墙走,生怕自己摔下去。”我心里咯噔一下,尽管我一直很关注唐某,临近高考了,可能还是要出问题。我先劝了劝唐某,跟他讲了一些道理,让他先回班。随即请来了唐某的妈妈,跟他交换了这一情况。他母亲坚决反对让他在家自习,还有不到一个月就高考了,这个学生属于在学校很认真,但一回到家里,学习效率就很低的那种情况。我心里也清楚,唐某并没有心理问题,只是临近高考了,有点想逃避,加上马王强的先例,所以有此想法。我找唐某又做了一些思想工作,我说“你目前学习势头很好,努力了这么多年多不容易,怎能到了最后关头轻易放弃呢?”从唐某的表情看得出来,他还是认同我的话的,我继续说“这样吧,我先给你找一个楼层低的学习场所,你试着在里面学习一段时间看看。”唐某答应了。后来,正巧班级教室调整,我们班从4楼调整到了二楼,唐某的状态又正常了。最终高考他居然考出了全班最高分388分,双A,录取了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前段时间,我还遇到了唐某,他很开朗,一点心理问题没有。

    反思:对比这两个案例,两个同学很相似: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但成绩不错,属于班上的优秀生。但最终的结果却不一样,马王强最终虽然考取了二本,但比他应有的水平差了不少;而唐某却能超水平发挥。

    剖析原因,唐某由于舅舅患抑郁症自杀的事情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我一直关心他,经常与他交流,因此他一有问题也会主动告诉我,让我能够及时地帮助他处理出现的问题。而对于马王强,我却疏忽了,总以为他是团支书,优秀学生干部,又没有前科或家族病史,所以关心得比较少。这件事给我留下了不小的阴影。我一直在想:倘若高二的时候,我能及时了解马王强改名的原因以及他的态度,及时与家长沟通,可能就不会演变成这样了。这件事提醒了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关注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他们由于乖巧听话,不会反抗,即使碰到不情愿、不愉快的事情,也不会向他人倾诉,把什么事都憋在自己心里,这样很容易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所以,我认为多与学生、家长、任科老师沟通,多渠道了解信息,尽可能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保证内向型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此外,在工作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或方法不当,我也有不少转化不成功的案例,希望能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教。比如:刚毕业的物地班有一位同学陈某,高一的时候在我班上。该同学非常聪明,据他的一位邻居同学的母亲讲,小时侯在他们家附近下象棋,成人都无人能敌。初三时,为了家长承诺的一台电脑的奖励,奋斗了一两个月就统招考上了姜中。进入高中后,经过一暑假的游戏熏陶,开学后仍整天沉浸在游戏世界里,到处宣扬学习无用论,从不做作业。经过多次谈话,家长、任科老师都参与了教育,但仍收效甚微。这个学生是软硬都不吃,整个就一副刀枪不入的架势。后来到了高二选科,听说地理轻松,就选了物地。最终,凭着他的小聪明,高考正好达到了二本线。论智商,这个学生如果好好学习,考个南大以上的学校应该不在话下。我一直在想,对于这样的学生究竟应该怎么教育引导?

    总之,教无定法,教育策略也要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性格不同,造成厌学的原因也不同,教育转化的策略自然就不同。我们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有思想的人,因此,个案是不可复制的。不过,作为教师,一些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还是要遵循的。首先,我们要愿意尽力去转化厌学学生,不能任其自由发展;其次,在转化的方法上,要先搞清楚这个学生厌学的原因,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等,多渠道收集相关信息,再决定采取什么方法和策略;再次,个人力量是有限的,班主任要善于借助各方力量,经常与家长沟通,与任科老师接触交流,有时,通过任科老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特别是通过学生比较喜欢的老师与学生谈话,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可能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点击次数:59  发布日期:2016/11/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