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面对孩子初中生活的挑战 张春波

    面对孩子初中生活的挑战

                   ------浅谈实现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衔接过渡

           ◎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三中学    张春波

       【摘要】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面对着新的一切,需要一个阶段的适应和调整。本文从一个班主任的视野对初一新生家长提供了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小升初的衔接过渡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衔接;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自信心;关注;合理定位

    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面对着新的一切,需要一个阶段的适应和调整。笔者从事初中班主任工作十余年,发现有些初一新生在家长的配合下,很快很好地完成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过渡,而有的新生却在这一过渡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不乏在小学比较优秀的学生。孩子能否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过渡,直接影响到三年的初中生活。下面我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及在培养自己孩子方面的体会给家长谈几点建议。

    一.和孩子一起了解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一日常规”,做到有章可循。

        初中生活和小学生活相比较,一个很大的方面是在校时间长了,到校时间早,离校时间晚。如果家长能在开学前期对学校的作息时间有个大致了解,就可以在假期提前让孩子有意识的按照初中生的作息调整自己的生物钟,到了开学,孩子就会很好地适应上学放学的时间,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也不至于感到太疲惫。

        相对而言,对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和纪律约束要比小学生严格一些,家长可以经常性的提醒孩子规范其在校行为,配合学校的工作,减少孩子的违纪行为的发生。并且,支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班级的卫生值日工作和学校的相关活动,使孩子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同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个性发展愈加明显,而大部分学校为了加强管理,对学生的仪容仪表有着统一的要求,家长要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达成共识,遵守好学校的制度要求。

        二.了解初一开设的课程及学习目标要求,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升入初中,与小学相比,孩子们会明显感到的不同,就是所学科目增多,教     材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都有了一定的变化。很多孩子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手忙脚乱。如果家长不适时加以关注和协助,孩子就会对初中生活产生恐惧和厌烦,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今后的学业。在此,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孩子。

    1.引导孩子做好心理准备,树立孩子的信心,

    预先告知孩子:学习内容的增加,难度的增大,考试科目的增加,不仅仅是你一人要面对,而是你所有同学都要面对的。你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定不要恐慌,要有信心。只要学习方法的得当,勤奋努力,初中学习并不可怕。

    2.建议孩子建立专用作业记录本,转变对家庭作业的认识。

    在小学,学习内容少,家庭作业主要是数学计算和语文字词短文的书写,英语单词对话的听读,夹带着少量的背诵。而初中的作业从形式到内容及数量都有很大地变化。初中生的家庭作业不仅仅是书面作业,还有背诵记忆等其它形式的作业,如果意识不到这种变化或完成不了相关作业,肯定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初中作业多,且零碎,孩子容易遗忘的情况,可建议孩子建立一个作业记录本,对每天的各项作业有清晰的记录,晚上写作业时对每科作业的用时时间做记录,养成孩子的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家长亦可根据记录检查反馈作业完成情况便于监督孩子的学习。

    3.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

    小学学习内容少而且简单,对于一般智力水平的孩子来讲,学起来都游刃有余,但到了初中,面对着复杂的学习任务,必须有好的学习习惯做保障,同时注意学习方法的探索和应用,不断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家长引导好孩子,落实好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做到课前预习(预习本身就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环节),课后复习,课堂认真听讲,记笔记,作业认真高效完成,合理科学地使用教辅资料的参考答案,作业及测试要及时纠错,个别学科建立笔记本或纠错本,及时整理学到的知识点,使其对所学内容更加巩固娴熟。

        4.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周末假期时间。

        面对繁琐的学习内容,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可行的学习计划,这在周末和假期尤为重要,既可以是对所学知识的及时梳理,系统复习,做到查缺补漏,也可以进行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做好读书笔记,,使孩子的学习领域由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外阅读不断开阔孩子的视野和提高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在周末或假期,家长尤其要注意避免进入下列误区:

        第一误区:疲劳式教育,自行购买大量复习资料习题,搞题海战术。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太急功近利,错误地认为,只要多做题,孩子就可以孰能生巧,于是自行购买大量的复习资料,让孩子陷入题海战术,这样做的后果不仅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造成身心疲惫,还可能影响孩子的正常作业,降低作业的质量,反而欲速则不达。

        第二误区:盲目补课,缺乏针对性,不加分析选择.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在学校课堂上听不懂,学不会,不加分析选择就送孩子进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假期周末便出现了一种现象:孩子要么是在辅导班上,要么是在去辅导班的路上,让有的孩子对辅导班产生了依赖心理,他们错误地认为:上课不认真听讲没关系,反正周末假期还要上辅导班补习,从而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更有可能产生恶性循环。并且现在的学习辅导机构良莠不齐,如果选择不当,既耽误了孩子的时间,又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严重的影响到孩子的学业和前程。我认为课外辅导只是亡羊补牢,是在学校课堂学习吃力的孩子的一种弥补或巩固。因此,家长给孩子选择补课一定要慎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不可盲目跟风,攀比。

        第三是时间误区:还有的家长认为初一所学内容简单,落下课程不必着急,到初三再回补也不晚。须不知,学习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前后知识是有内在联系的,如果初一的内容学不好,学不会,势必出现夹生饭现象,影响以后的学习,因此及时的补习是有必要的。周末假期,制定合理计划,使孩子劳逸结合,处理好学习与娱乐的关系。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搞好亲子关系,关注孩子的心理情感变化

        1.做好孩子的一日三餐,做好后勤工作。初一孩子正是长身体的阶段,早饭的质量对孩子来讲至关重要,因此不管家长再忙,也要保证孩子的早餐,为一天的用脑学习提供必要的保障,午餐和晚餐根据家庭情况尽量让孩子吃好,保证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2.创造好的家庭学习氛围,避免出现干扰学习的行为。初一的孩子年龄特点决定了活泼好动,自控力和抗干扰能力差。晚上在家里,父母尽量给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孩子学习时 ,避免一些娱乐活动或招待亲朋好友的聚会安排。

        3.善于倾听,关注心理情感变化,做到有效沟通。初中生相继进入青春期,甚至有的在初一就提前出现了“逆反心理”,孩子的情感变化突出,作为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的这一变化,通过一些亲子活动,加强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建议和需求,建立一种朋友式的亲子关系,做到和孩子有效沟通,协助孩子更好地度过逆反期。

    四.从实际出发,给孩子合理定位,确定目标.正确对待考试成绩。

    因为初中学校一般是划片招生,不是考试选拔,初中生的生源非常复杂,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学生的基础不同,适应能力不同,到了新初一,学生要重新洗牌,有的原来在小学很优秀的学生或许到了初中并不出色,而有的原本在小学并不是太出众的却脱颖而出。这种局面,可能使前一种孩子及家长感到很失落,甚至是一种打击。因此,家长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孩子有一个合理的定位,避免孩子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我曾经有一个学生,小学是在一所生源较差的学校上的,在小学,孩子各方面表现的很优秀,可以说是出人头地,众星捧月,带着极强的优越感和自信心升入了初中,却发现班里比他优秀的同学多的是,原有的优越感一下子荡然无存,尤其是第一个期中考试,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孩子的自信心也逐渐的消失,更为可怕的是他的父母没有达成教育孩子的共识,夫妻矛盾,亲子矛盾不断加剧,最后导致孩子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和明显的心理问题。教训是深刻的,这也启示我们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引导孩子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当孩子的成绩不尽如意时,多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一味的埋怨和训斥,调整好孩子的心理。

    五.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做好家校配合工作,形成教育的合力.

    家长要经常性的主动与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保持沟通交流,对孩子的在校表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主动的向班主任老师汇报孩子的在家表现,这样都对孩子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便于形成教育的合力,更好地提高教育孩子的效果。

      总之,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是每个孩子和家长老师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让我们家校不断探索,积累经验,使每个初一新生能顺利完成过渡衔接,健康成长。


    点击次数:28  发布日期:2016/11/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