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张魁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    陕西省渭南市华县电化教育中心   张  魁    
          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使得数学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加者,是学习和认知活动的主体。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则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热情 提高自身学习兴趣。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大胆的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的是有用的数学。当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感兴趣,也唯有此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同时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又反过来激励学生探究更多的东西。这样既体现了学习数学的意义,也激发了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自身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架长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8米,若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这是一个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价值。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讲解分析,而是让同学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鼓励他们猜测与探索,大胆发表见解。各组同学各执己见,学习兴趣空前高涨。此时我适时地给同学们以点拨,于是问题迎刃而解。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的时候,才会对它真正地产生兴趣,只有把所学的知识真正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识。
    二、注重实践引导,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兴趣的源泉在于把知识加以应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现实和现象的权利感,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充当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需要,青少年学生的这种需求尤其强烈,如果这种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话他就会的如鲜花一样慢慢凋谢。数学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教学时应依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接触现实生活、联系日常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的实际。从而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师领着学生去观察三角形在生活中的运用,理解这样用的好处。有如教学"统计图表"后,让学生统计自己一个月的零花钱。同学们每天认真记载,再统计汇报,有的学生说:"真没想到,我一个月竟然用这么多钱?"既运用了数学的知识,加强知识的理解、巩固,又教育学生养成节约的习惯。又大大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在我们身边,再我们生活中间,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培养学生自觉参与数学学习和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三、培养数学思维,提高学习自主能力。
         数学新教材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
        1.提出问题:(a ±b)²=a²±b²成立吗?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
        2.引导学生计算:
        ①(a + b)(a + b)=                ②(m + n)(m + n)=
         ③(x - y)(x + y)=                ④(c - d)(c - d)=
       3.引导学生发现
        ①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a ± b)²
        ②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²±2ab+b²
       4.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a+1)²=?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营造教学氛围,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新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创新精神是指能敏锐地把握机会,并勇于付诸探索实践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勇气,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例如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教学中,教材中的图形把直线画成弯的,学生根据图形理解有困难,加上使用学生不熟悉的反证法,构成教学难点.有一次在备课时挖空心思想到 4 种方法,课堂上还是"没舍得"讲,索性"放任"一次,让学生进行讨论,我就在旁指导,结果学生当堂就找出 5 种反证法,一种用线面平行定义的证法.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证明中,学生给出约 10 种方法,最精彩的是师生合作用向量的证法.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全身心投入,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每位同学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扬,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 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课堂才会变得春光灿烂, 精彩纷呈。

    点击次数:164  发布日期:2016/8/2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