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梁琼华
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 四川省剑阁县实验学校 梁琼华
创造思维能力是一切发明创造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类智力的高度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把它神秘化、绝对化,不能要求学生的创造思维同牛顿、爱迪生的创造思维一般高。只要学生在学习语文中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时不因循别人的思路,能提出独到的见解,能够运用旧知识说明或解决一个新问题,只要作文有自己的新构思,有自己的新特色,哪怕是一个新颖的比喻,一句闪光的语言等等,就算有创造的因素。这种因素的积累,就是创造思维能力发展的起点。那么,在平常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在此,笔者结合课堂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培养兴趣,激发探索动机
任何一种创造者,都必须具有一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而这种精神必然离不开对某种事业的浓厚兴趣。创造的灵感总是产生于那种入迷着魔般的探索之中。所以,爱因斯坦说:“喜爱比责任感是更好的老师。”语文课要激励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发挥思维的创造性,需要正确利用语文课本身的特点,要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语文课有丰富多采的内容,教师应因文制宜,采用有特色的教法,传达其独特的引人入胜之点,使每一课书象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还要利用反馈效应的规律,对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哪怕一星半点的发明创造,都要加以肯定,使他们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看到自己身上潜藏着一种创造力,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语文教学仅仅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要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或语文教师,而是要使他们成为具有多种创造才能的人,因此,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对现代化科学知识更广泛的兴趣。如果发现学生在某个领域有特殊的兴趣,教师就应该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其创造潜力。
二、鼓励怀疑,善于捕捉智慧的火花
发现问题,提出怀疑,是智慧的萌芽,是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也说:“提出问题,便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不动脑筋思考,便不会发现问题,提出怀疑;而没有疑问,便不能引起对真理的探索。教师要热情对待学生的提问,鼓励他们大胆怀疑,使他们解除思想束缚,充分施展其创造才智。学生的提问有时是轻率的,幼稚可笑的,有时也许是教师预想不到的或不能回答的,教师都要着意保护,对创造性的火花,更要珍视它,发展它,使它发出更耀眼的光华。
三、引导发现,为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不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懂得事物发生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的规律,就无法进行创造思维中的类比、综合、联想、推理。事物是形形色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广阔的知识领域。而世界知识正在以几何级数成倍增长,单靠课堂和书本根本无法适应知识爆炸的局面。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发现式”的学习方法,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在于获得知识,而且在于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吕淑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语文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广泛联系中,发现规律,获得方法,使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可以独立地、创造性地去发现未知世界。
四、以再造想象为基础,发展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不同于再造想象的重要之点是,它可以不依赖语言描述和其它条件,而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产生创造性的新形象。但是创造想象的产生,离不开表象。语文课中大量生动的语言描述,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丰富的表象,这是创造想象开展的基础,我们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张开创造想象的翅膀。课文中那些跳跃性的部分,可启发学生以创造性的想象去填补,课文中那些只透露一星半点趋势的地方,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合符逻辑的推演。
五、重视集中思维,加强扩散思维
一种创造活动,往往要经过从扩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扩散思维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而创造性更多的表现在思维的扩散性上。所谓扩散性思维是指围绕一个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它不同于每一个思考步骤都必须指向唯一正确的答案的集中思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指出:“分散的方法最适宜于启发 教学,因为他们鼓励发明才能、创造力和学习迁移。”语文教学要善于提出具有多种答案的问题,并启发学生开拓思路去寻求更多的适当的答案。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只要有其合理性,就应加以肯定。有时,学生的答案难免有偏颇之处,但我们并不着眼于答案本身,那些不适当的答案在讨论中自然会被识别,而这种程度广阔的扩散思维,乃是最可宝贵的创造因素。
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有助于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是对创适思维起着重要作用的两个因素。唯其深刻,才能找出事物间的本质差异,发现问题的症结;唯其灵活,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其中,对发明创造起更大作用的是思维的灵活性。语文课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智力素养,有较高的教学机智。教师教学要努力追求一个“活”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活,练得活,思考得活。相反,“满堂灌”和程式化的教学方法,简单机械的提问方式,呆板重复的练习题目,频繁的统考和题海战术等等,都会造成思维定势,导致思想僵化,桎梏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当然,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索能力的同时,切不可忽视集体的思考和探索。人们往往过分强调独立思考而忽视集体思考。其实,集体思考对创造思维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语文课中的问题是复杂的,多面体的,在教学中,组织课堂讨论,甚至展开争辩,可以扩大思考领域,集思广益,产生更高深的思想。学生在讨论中地位平等,心理上不受威胁,互相启发,思维积极活跃,更容易展现其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