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和谐教学要重视心理和谐 于纪津

    和谐教学要重视心理和谐
    ◎    山东省高密市呼家庄中学  于纪津

    近年来,我结合初中政治教学实践和已有经验,认为初中政治教学和谐目标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心理不和谐”。基于此,我们通过对政治学科及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学中存在的心理不和谐现象的分析,找寻到了初中政治教学中心理和谐达至的路径,对促进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政治学科及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初中思想政治课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常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与其它学科不同,初中政治侧重于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教育教学方法应该有与其学科相适应的特殊方法,而不应该像传统教学那样与其它学科采取同一模式。
    初中政治的教学对象是处于不断成长状态的群体(大约12—15岁之间),有着与小学生、高中生不同的特殊性。他们生理上处于成长期,开始关注自己,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自我定位不清晰;心理处于变动时期,内心涌动着探索的欲望,但不接受传统的生活模式;有不定型的知识结构,渴望得到指导,但反对枯燥的说教;渴望拥有展示自我的空间,但又倾向于心理设防;有着独特的个性,但又很容易接受群体意识并不能正确的分析。
    曾经有一位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个女学生在课堂上轻声哭泣,老师正在讲心理学的知识,便走下讲台,问这个学生:“为什么哭呀”,学生抬起头来反问到“你不是政治老师吗?你不是懂心理学吗?那你就应该知道我为什么哭,还来问我?”这就是我们面对的可爱的初中生,不了解他们的心理,就不可能实现和谐教学。
    二、政治教学中存在的“心理不和谐现象”
    第一,从学生对政治教师的认识上来看。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初中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渴望能从老师那里得到大量的知识,学会做人的道理。所以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博学多才,品格高尚的老师。加之学生的年龄的较小,对幽默风趣的教师较容易接受。现有的政治教师大多都是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或多或少的保留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认为政治教师太呆板;部分青年教师,本来有着知识优势,但不乐于从事政治学科教学,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认识。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有时学生对政治教师有着不合理的期盼与认识,像刚才文中提到的那个女学生。
    第二,从师生关系上来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得以存在的基石。素质教育提倡改善师生关系,但有一个问题却被忽视了——师生关系的改善是靠教师一厢情愿地推动,还是着眼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现有的师生关系改善大多表现为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讨论,与学生谈话等形式,目的是为了教师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从学生的心理考虑,寻找心理切入点。可以说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在内心里对这一方式是不接受的。一般来说,教师都是按自己的设计模式来与学生交流,接近学生,不太注意个人的心理转换,使学生在本质上不能真正地的与教师交流,就很少可能产生师生间的心理共鸣。
    第三,从政治学科教材内容来看。政治教材尽管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仍有很多内容理论性较强、趣味性弱、概括性高、应用性差,让学生感到学无所用,学无所值。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敷衍现象,学少不学多、学浅不学深、学其然不学其所以然。尽管道德教育内容简单、思想性强,但有很多内容理想化较强,学生不愿意在思想上将其内化;心理学常识教育理论性的内容较多,与学生期待的心理常识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学完后常常不知所学;法律常识教育可应用性较差,学生很难用简单的法律常识去分析问题;爱国主义教育,理论性、概括性较强,很多内容是不容质疑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容易产生对立心理。新教材规定了每课后都有活动课,许多活动课可操作性不强,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迫参与。
    第四,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初中政治教学开始引入许多有效的教学法,但很少有人考虑教学法的引用与学生心理适应间的关系。情境教学法在情境设置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安全,为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讨论式教学特别是政治学科的讨论课,必须注意问题的设计,避免学生“心理设防”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必须注意学生渐长的“成人意识”、展示自我的谨慎心理,避免学生封闭心理的形成。所有的教学法的运用,若不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就会造成心理的不和谐。而教与学实质上就是要达到师生间的心理和谐,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三、政治教学心理和谐达至的路径选择
    1、以“民主、平等、真诚”为原则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得以进行的基础,师生关系的改善不应该是靠教师一厢情愿地推动,而应该是师生共同努力,营造民主的气氛,形成平等主体间互主体性交流,达到师生间心灵交融。初中生个体意识正在增强,有了朦胧的“成人意识”,渴望得到尊重,更希望能与他人进行平等地交流;这一时期学生心理较为敏感,与外界的交往处于探索的心理状态,一旦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便会实行心理收缩。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必须以民主、平等、真诚为原则。
    师生关系是师与生的互动关系,教师也应该试着转换个人心理模式,寻找与学生心理模式的切入点,达到心理和谐。一般来说,心理协调性好的教师较为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接近老师大约要经历四个过程:尝试接近(试图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感 );获取认可(期望得到教师认可);情感共鸣(渴望与教师情感交流);心灵交融(互相信赖)。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变化过程,以民主、平等、真诚为原则,引导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也二期课改的要求,在教学是我们更应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2、构建初中政治课特有的“大课堂教学体系”
    素质教育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和心理构式的能力。初中政治课应该依据自身学科特点,构建大课堂教学体系,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所有的教学环节,并能自主地设计活动课。首先改变传统的教师设计教学的模式,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准备,消除学生被动接受的心理状态。备课将不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不仅仅是教师去“备”学生,学生也能广泛地参与教学准备。其次课堂教学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教育主阵地,但教师不能再“满堂灌”,应该“精讲”“导练”,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即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课堂教学的任务应该是给学生创设心理安全的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处于探索地心理状态,进而达至教学目标。最后要充分重视活动课、社会实践课的作用。新版初中政治教材每一课后都有活动课,不少教师对活动课的开展不够重视,不少学生本来对活动课满怀期盼,由于教师的不太重视,甚至取消,使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不断下降。所以师生应该一起精心设计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将知识内化,思想深化,引导学生形成期盼的心理状态。初中政治教学应努力构建 课前、课上、课后及社会活动一体的大课堂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广泛地参与中达到和谐发展。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师生自我展示平台
    教学实质上是师生共有的精神活动,“要想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成为人们舒展心灵,放飞理想的处所,就必须努力营造宽松与高洁、明亮与清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让学生觉得校园有吸引力,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满足学生日渐增强的自我意识;能使他们勇于面对挑战、失败与挫折,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将政治课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智慧,并激发学生对政治学科的热情。
    初中政治课每一课后都有活动课,这些活动课完全可以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比如演讲比赛、模拟法庭等。我们大多校园文化活动都是为学生提供的,教师很少参与,政治课的活动课完全可以师生共同参与,只有师生互动才能实现心与心的交流,进而消除教学中的心理不和谐的现象。像在开始讲心理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有一次真实的心理体验,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一场点球大战,体验“临门一脚”的心理感受。
    初中政治教学就应该通过大课堂的教学体系,以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营造参与、理解、关爱、积极、美好的心育氛围。一堂政治课优秀与否关键就看其心育氛围的营造,有了良好的心育氛围,才有可能实现和谐教学。
     
    作者通联地址:山东省高密市呼家庄中学   
                    邮政编码:261516
                    手机号码:13792672038

    点击次数:31  发布日期:2016/8/2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