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成因心理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 陈洪新
“学困生”的成因心理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
◎ 贵州省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晓景乡初级中学 陈洪新
“学困生”通常是指智力正常,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不好、个性心理偏差曲线发展的学生。新一轮课改使教学双边活动发生了质的转变,“学困生”凸显了出来,单以我乡镇的调研,“学困生”呈平缓的正比例图像。“学困生”与正常学生两极分化明显,“学困生”是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教育教学规划的攻坚堡垒。从2010年到2013年的调研统计分析,“学困生”成因及心理活动很复杂,不仅仅是“学困生”自身的问题,更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因素影响相关。
从“学困生”自身心理环境分析。调研统计,“学困生”大都是留守儿童和“非完整型家庭”的儿童。他们的年龄正是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也是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亲情缺失,生活得不到良好的照顾,部分孩童营养不良。因亲请缺失,情感没处宣泄,天真幼稚的孩童没有撒娇对象,没有心理依靠,监护不力而受外界干扰等等家庭教养环境,导致孩童家庭教养不足,道德养成不良。他们虽然文化低,却有较强的表现欲望,盲目模仿、盲目崇拜,极易受人唆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严重脱节,使“学困生”产生了植物的“趋光效应”。个性发展表现出叛逆,孤单怪癖,对事物的正确辨别、判断力差,产生明显的心理偏差。
从“学困生”家庭教养环境分析。调研统计,“学困生”大都是处在单亲家庭或父母常年均在外打工的家庭教养环境中。在农村,受经济开发的刺激,大多的家长忙于在外挣钱没有时间管理教育孩童。穷怕了,很多家长看到的是眼前的利益,没有长远的眼光。有不读书也可以挣很多钱的观念的家长不少。读书容易,找工作难,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是一种较普遍的观念。调研中,有67.3%的“学困生”是和爷爷奶奶生活,有6.2%的“学困生”是和叔叔伯伯生活,近13%的“学困生”是和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生活或照看(这一部分“学困生”在小学较多),近15%的“学困生”在家独立生活。
在初中就读“学困生”的爷爷奶奶,这一部分人大都生长在50年代前后,他们有着固执守旧的思想,部分也有小小的开放,对孙辈更多的是溺爱;叔叔伯伯家中大都有和“学困生”年龄相近的孩童,孩童之间的矛盾冲撞时有发生,叔叔伯伯虽有爱心,但也是两难取舍;外公外婆的疼和爷爷奶奶的疼相差不大,溺爱是他们的通病,痛爱外孙是人人皆知的,外孙有所需求,唯有心肝、星星月亮不能摘取;独立生活的这部分“学困生”,手中大都有较宽裕的经济,有不成熟的为人处事方法,更有不合年龄的人际交往,异性之间的交往也常超越了年龄界限;网络的不规范管理让“学困生”们沉迷常不知返;对现实社会事物和社会人员的盲目崇拜使他们过早涉足社会,这种种的家庭教养环境及社会教育环境的差异性诱导了“学困生”的个性心理曲线发展。有的个性极度内向,有的个性极度张扬,有的个性阴晴不定极度乖涙。
从“学困生”的学校教育分析。大部分“学困生”先天智力都好,但在后天的不同教育环境中对其智力的开发,良好个性的形成影响很大。就学校教育而言,如果教师用同一方法管理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当的“学困生”;家庭教育缺失、监管不力及娇惯放纵的“学困生”;个性心理缺陷、意志薄弱、不善交流导致的“学困生”;受社会环境影响、盲目崇拜、网吧游戏导致的“学困生”,定会事与愿违。教无定法,因才施教。教师必须研究学生及其家庭教养环境,研究教法,革新教育理念,否则将会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从“学困生”的社会环境分析。由于“学困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掉链脱节,社会教育就凸显在“学困生”心里。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落差拉大,城乡的鸿沟,没有一样不诱导着家长同时影响社会心理不成熟的学生。模仿是孩童的天性,学校里的黄发、怪发;男生穿耳孔;女生佩戴首饰、化浓妆;学生吸烟酗酒、早恋、少年犯罪等等,都是学生的过早的亲社会行为表现。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尽快把握班级学生个体的心理、观察分析学生个体的情趣变化及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分析原因,抓其典型,将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做细做彻底,做到转化一个、带动一批的目的。以点带面地促进“学困生”整体转化,有些时候“感动是莫名的”。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知人而善教”。
苏.霍林姆斯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才在教育,启蒙在教师。观察研究学生的爱好,循循善诱,树立和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教学设计中巧设情境,为他们创造条件,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时机,在课堂上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商量、讨论、 发表自己意见、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在尝试参与中获得学习乐趣,然后推动他们在乐中学习,在乐中进步。 教师在课堂上是“导演”和“裁判”,导演得好,裁判得当,就能激励学生学习,启迪学生思维,增强教学效果。
心理学家贝蒙认为,教师的否定行为会影响学生,使得学生也用一种否定的方式去评价自己,从而导致他们在一种否定自我的方式里行动。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实验也表明,如果教师具有一颗热爱学生之心,对学生有良好的期待,经常在言语中表现出对他们的热爱,那么,学生必然会产生喜悦、乐观、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情绪。在教育教学中挖掘学生心中的闪光点,对学生先进行鼓励,获得学生的认同,然后提出高一个层次的希望;高帽子是99%的人都希望有的!学生亦一样,教育教学活动中,适当的多给他们美上几句肯定、宽容以及激励性的语言。“你的学习进步了,老师为你高兴”“象你这样刻苦、勤奋一定能够成功!”“不要急,老师在为你加油!相信自己能行!” 教师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亲切的肢体动作,往往会给“学困生”以自信,从而增强“学困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得到转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对成功的渴望。曾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也想比其他同学学得好”。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动力,来源于学生本人的劳动成果。一点小小的成功就会点燃学生心中那一丁点闪光的火苗,对成功的喜悦体验,树立了“学困生”的自信心。这时教师就应该加强培养“学困生”稳定持久的学习动力,状如扶必倒物,教师需要耐心和坚持。以前,我的老师给我说:“看学生有两种看法,对优秀生应从他的缺点看,对差生得从他的优点看”,当时很难理解,在后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确深有体会。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互相之间去发现别的同学的优点,我却用心去寻找以前所谓的“双差生”现在所谓的“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和丁点优点。一旦发现谁有了进步,马上在给予肯定和表扬。“学困生”得到肯定的评价,他们的点滴进步和丁点优点就成为有形之物,那么他们就不会丧失希望,不会丧失希望就会不断进步。
“学困生”的进步是个起伏曲折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具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教学中对学习失败的“学困生”应给予最大程度的宽容和谅解,允许他们在前进中出现反复,并给予再进步的机会。
总之,只要教师能够尽可能多地给“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会,给予他们热切的期望,具体的帮助,就一定会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授业若艄公,摇船点蒿,竭尽全能,务使渡人登彼岸;育才犹乳母,濯衣烘褥,巧用两手,喜观赤子上高楼”。 坚持“教会学生,永远不如教学生会学”的理念, 从而使他们走向成功。
地址: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晓景乡初级中学 陈洪新老师
(举荐人:杜执周老师 电话:18185693137 李老师最好发快递啊,我的地址是: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团结大道开发区乌江印象小区,杜执周老师收)
备注:李老师我电话换了:杜执周:18185693137 麻烦不要搞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