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课程理念 追求有效教学 顾本琼
7
落实课程理念 追求有效教学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悦来镇马坝小学校 顾本琼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是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改的理念、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呢?
1、拓展有效的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它虽然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该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选择,增加、补充,有效整合教材资源,真正使教材成为学生乐意学习的有效素材,从而使课堂更加富有活力。
有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109页“用数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图对学生进行引导: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同学们很快就会说出“水里有8人,岸上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能列出一个怎样的算式?“8 + 6 = 14”。这时,问题已解决,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已该结束教学。而教师却又问:“求一共有多少人?除了可以按水里和岸上来算,还可以把这些人分成怎样的两部分来算?”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有的说可以按男女生性别两部分算,有的说可以按老师和学生两部分算,还有的说可以按有游泳圈与没有游泳圈来算等。这样,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不是“照搬教材”,而是“活用教材”。同时,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
2、组织有效的合作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培养21世纪创造性的人才,合作交流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团队合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思维含量,扩大参与面,使各自分散的发现变成集体的共同财富,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中各抒已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协作创新,实现自我调控促进思维的发展,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
有位教师在教学“圆面积公式”时,突破了教材的局限,开放性地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圆形物体的应用?⑵你能动手画一个圆并将其分成16等份吗?⑶你能将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推出圆面积公式吗?⑷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吗?⑸谈谈你推导公式的体会?这一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框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全员参与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在探索交流过程中,学生们想说就说,想怎么拼就怎么拼,或拼成长方形或拼成平行四边形等,无拘无束。课堂气氛十分宽松、民主。不少的学生还突破思维常规,利用三角形、梯形等,探索出了多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推导方法,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体验。
3、经历有效的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有没有研究过程及过程的真实性,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学生的自学能力、认识水平和数学素质的提高与形成,就是在对相关信息提取、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中发展生成的。
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以习题为载体,开放性地激励学生质疑、讨论和交流,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也为每个学生创设了主动发展的空间。学生在探求问题的过程中,一次次激起探索的欲望,一次次品尝成功的体验,表现出了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课堂因探究而充满了活力。学生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造,拓展了思维,促进了发展。
4、捕捉有效的生成资源
“生成”是课程改革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追求互动生成的数学课堂已成为教师教学的追求。是不是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说出一种标新立异的算法就算生成,这其实是对“生成”的一种片面理解,我们要以互动生成的新教学过程观来反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现教师对互动生成的理解是不同的。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应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上述教例中,
教师通过别开生面的教学情境,引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意识,不但生成了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探求问题的积极性,更为学生开辟了一片创新的天地。学生不仅在思考和创新的感悟中构建了新知,而且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增长了才智,真正成了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5、运用有效的评价机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可见激励性的评价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在课堂教学中唯有以情促思,以情激智,方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在评价时应带着浓浓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如答对了,教师要进行激励:“你真行!”“你的想法与老师想法一样!”;如果答错了,教师要进行鼓励:“没关系,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老师喜欢爱动脑筋的学生。”;如果答的结果很有创意,教师更要进行激励:“你真棒!”、“你的想法胜过老师!”、“你的想法和数学家一样呢!”这样的评价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敢说、敢做、敢问就能体验到参与学习的快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大增,形成学习和反馈的良性循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随时闪现的闪光点,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与激励,让学生树立自信的风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而对于学生的错误也应明确加以匡正,使模糊得以澄清,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途径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内外。坚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使学生获得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