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如何创设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氛围 雷伟


    浅谈如何创设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氛围
    甘肃省西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雷  伟 
    摘要:英语是一门交际工具,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我们英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并且认真考虑怎样在英语课堂教 学中营造一个语言氛围,使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得到提高。下面是我在英语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 :语言氛围 好奇心  心理
    用成绩来衡量学好英语与否的现象非常常见,好像就真的成为“真理”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意识。英语首先是一门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际工具。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只是考得好,却不懂得说,不懂得运用,这就与我们当初设置这门学科的目的大相径庭了。怎样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语言氛围,使它真正成为锤炼这门语言的火炉,这是我们英语教师时刻注意和认真考虑的问题。我的体会是:
        首先: 端正学生的思想。
        英语是一门语言更是一门技能,它不像地理、物理或历史等学科一样,只要认真听,死记硬背就行,技能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操练才能掌握。这就像学习游泳一样,光在岸上学习理论知识,而不下水练习是不可能学会学精的。说英语的习惯需要不厌其烦地重复、背诵、操练,就像养成其他习惯一样,只有通过不断地重复再重复才能养成的。因此,新生的第一节英语课上,我总要对学生谈谈我对英语的这些观点,明确告诉他们在英语课堂上一定要“open your mouths”。
        其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语言氛围。
        英语教学应尽量使用英语,控制使用汉语,这是英语教学目的所决定的。实践证明,只有在教学中加强英语实践,多使用英语,让学生大量接触英语,并沉浸在使用英语的氛围中,才能有效地排队母语的干扰,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呢?我认为:
        1、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使用英语组织教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任何可以用英语表达的都用英语。因为当前英语教学基本上是非母语教学,以尽量创造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培养语言习得的良好习惯。但是,这对我们刚开始学习英语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还比较困难。英语作为新的学科,学生本身就会带着一种高期望、倍加重视的心态走进课堂。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难免一些突入起来的“听不懂”使他们紧张、害怕、担忧,甚至可能会将他们从期望的巅峰跌落到沮丧的谷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一下子进行全方位的英语教学,要循序渐进,适当地给予中文提示,以解决学生的思维障碍,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
    2.求异求新,利用学生天生的好奇心来激发求知欲
    中学生普遍具有对新事物天生的好奇心,希望对未知事物进行了解,发现其奥妙所在。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的导入过程中,充分利用新颖的教具、开场白或教学导入法等,很容易把学生的求知欲给激发起来,以便教学的深入。比如,关于时间的教学,老师就可以设计制作一个特别的模型钟,带着它走进教室,一下子便能吸引学生,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学生也就很容易由钟联想到英语中的时间问题,产生求知欲。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目的。
    3.关注生活热点,利用学生的探究心理激发求知欲
    中学生总是极其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对于同学们学习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他们总想探寻究竟,恨不得打破沙锅问到底。其实,目前中学英语教材的内容与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把教材内容与具体某个学生的事情或者或者学生但当前的热门话题联系起来的设计教学导入,学生的有求知欲自然就会产生。比如,教材中有关于新老师自我介绍方面的英语知识,老师就可以利用介绍新学期班上来的新同学作为教学导入。这样就正中学生的胃口,再自然过渡到教材内容,学生也就不易分心了。
    4、情绪调节,利用学生需要放松的心理提高学习注意力。学生可谓是“专职”的,成天地上课听讲,难免疲倦乏味。不能保证在课间都能得到彻底的休息。而且学生的自觉调控能力还比较差,一上课就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几乎不可能。教学的导入必须解决学生的思维过渡,调节好学生的情绪,教学才能深入开展。如果以轻松的 warming-exerciese导入课堂,如唱英文歌,听首英文小诗,做个小游戏等等(与当堂课或复习内容有一定的相关),都能调节好学生的情绪,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5. 遵循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灵活展开课堂教学
    学习不仅是认知过程,伴随的还有一个情绪过程。良好的情绪会促进认知过程,不良情绪会阻碍认知的进行。这就要求老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表情、语言、行为等信息反馈,依据实际情况,遵循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灵活运用教案,处理各个教学环节以及细节,解决学生的课堂学习心理障碍,维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
    最后英语学习要求学生不断地动口时间。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学生当众进行对话练习、表演,这势必增加了学生当众出丑的几率。威尔金斯(D.A.Wilkins)认为:学习者只有在自由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犯了某种错误时,才会发现和认识到不能这么用。学习错误,就学习者个体而言,是学习活动发展过程中的不可避免的正常的现象。所以,当需要学生进行对话练习、表演时,老师不仅要激励所有学生都要踊跃参与,还要充分信任参与过程中的学生,鼓励多动口、多表演。不仅自己要充分理解学生“不可避免”的错误,还要引导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和支持。不到“屡教屡犯”时,绝不当中批评,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况且语言本身就非静态的事物,其多变性、创造性自是言里之中的事。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本身就存在个体诧异。心理研究表明:英语学习在性别上的差异较为明显,女性具有较强的思维优势。这无疑要求老师要分析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及现实水平,有差异、有区别、适应性地对不同学生给予适当的机会提出相应的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的学习,都能获取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其成就感,更好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并逐步强化学生学习的进取心,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英语学习的良性循环。所以,操练,练习等课堂互动的活动要面向多层次的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题,都有相同的地位。老师在课堂上应充分体现对待学生公平平等,让每个学生在心理上平衡,拥有同等的学习机会、公平的奖惩评价。在学生活动中,老师不能总是让那一部分学生参与。否则,一些学生会养成侥幸心理,认为可以不参加课堂活动,甚至漠然置之,违背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教育教学宗旨和要求;而另一些学生则会产生逆反心理,对老师产生不满、抵触情绪,反感老师的不公、偏心,从而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而厌学。同样对一些学生的成绩“视而不见”,而“时刻关注”其成绩下降;对另一些学生的成绩“夸大其词”,而又“视而不见”其成绩后退,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洋洋自得”,另一部分学生“灰心丧气”。英语教学尤其给予了许多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被老师评价的几率也大大增加,老师就更要重视对学生的公平。对不同学生都要“量身定做”一些学习表现、奖惩机会。
    总之,英语教学要依据教与学的心理机制、教与学的心理因素(智力与非智力的)和教与学的发展规律,以及自身的特点,创造良好的师生心理氛围,才能实现高效率的外语教学。
     

    点击次数:72  发布日期:2016/3/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