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张超
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广东省广州市知用中学 张 超
2007年诺贝尔奖评选结果揭晓,中国科学家依然榜上无名(迄今,中国本土科学家尚无一人获此殊荣)。各大媒体探究原因,赫然列榜首的依然是“缺乏科学创新精神,缺少原创性成果”。中国学生“能考试、成绩好,但创新精神严重不足”,这几成世界性公论。可见,中国的创新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新是一个长久恒新的话题。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方法背后站着观念,有了先进的教育观念,用什么方法都能把课教活,把学生培养好。相反,如果教育观念落后,即使用最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依然会顽固推行落后的教育,所以方法问题实则是观念问题。譬如物理、化学课,应该多做实验,不应仅讲理论,并且应由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推出结论,而不是教师先给结论,然后用实验来“印证”前人的理论。前者是培养学生自我发现、探究、归纳的能力;后者是培养学生迷信盲从前人、权威的习惯:顺序不同,效果大异。美国 “曼哈顿计划”的参加者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博士批评发展中国家的物化教学:“靠死记硬背,把乐趣变成刑罚,学生上课唯一要做的是记笔记,考试时,除了背下来的东西外,什么也不会……那么多学生在书店里购买物理书,那么多小孩在学物理,全都比美国小孩更早起步,……却没有几个物理学家——为什么会这样?那么多孩子如此用功,却一点成效也没有!”费曼拿出一本公认写得非常好的一本物理教科书说:“在这本书里,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实验结果,随便把书翻开,指到那一行,我都可以证明书里包含的不是科学,而只是生吞活剥的背诵而已。”费曼随手翻开一页念道:“磨擦发光:当晶体被撞击时所发出的光……”他说:“在这样的句子里,是否就是科学呢?不!你只不过是用一些字说出另一些字的意思而已。有没有看到过任何学生回家试着做个试验?我想,他没有办法做,他根本不知道怎样做。但如果你这样说:当你在黑暗中用钳子打在一块糖上,你会看到一丝蓝光。其他晶体也有这些效应,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这个物理现象被称为‘磨擦发光。’那么就会有人试着回家自己做,这就是一次与大自然相遇的美妙经验。”
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总量急剧增长,30年来人类知识的增长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的总和。“人生有涯,知也无涯”,过分强调知识的传递、灌输,50岁也上不完大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基础观——适度的基础观”。我们不能因为过分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削弱甚至牺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常常是赢在起点,输在终点——基础好、能考试,但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各科“奥赛”成绩虽优异,但诺贝尔奖拿不到。杨振宁曾感叹:“中国为什么只能培养出71~96分的高分学生,却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奥赛”仅是对学习、承继能力的考查,“诺贝尔奖”却是对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性的奖励。创新教育应该把对学生的学科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新基础观的重要内容来落实。教育的功能之一固然是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但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并非所有知识都能成为力量,落后得知识就不能成为力量,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过去说“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又说“自己要有一井水”固然有一定道理,但都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其实知识与创造力并不成正比(当然知识与创造力也不成反比,关键是如何运用知识),那种认为人的创造性是用知识堆起来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了质变,产生创造性,是不科学的。知识多的人,如果没有创造欲望,他就只会是一个“两脚书橱”;而有创造欲望的人,知识少一点不怕,他会迅速地去捕捉知识。
如果学生没有较强质疑力、创新力,知识越多反会束缚他的思维,阻碍创造性。记忆力其实仅是基础性智力活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记忆力世界冠军是一个日本人,他能背诵π数值到小数点后二万位,可是他没有任何创造性成果,一台最普通的计算机就可以胜过他。爱因斯坦说:“我从不记忆书本上已有的东西,我只记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爱因斯坦作为一名开拓性科学家,对创新思维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机械记忆。丁肇中告诫我们:“不要死背,死考物理定律,没有一个物理定律是永恒不变的……要研究怎么推翻它,科学才有发展。”“人才”与学历、职称、知识等表面性硬指标没有必然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人才”下的定义是:“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作出了或正在作出创造性成果的人,才能称为人才。”
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
古人说“钓胜于鱼”。古希腊普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应是一个好“演员”,而应是一个好“导演”。譬如一名数学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学生已学过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底乘高。教师先要求学生动手把手中的平行四边形纸片,想方法改为长方形。学生积极踊跃,方法因人而异——有的将平行四边形从中间剪开,组成长方形;有的将平行四边形的两个角剪下组成长方;有的是折叠成长方形……教师一一肯定,并赞扬许多方法巧妙、便捷,连老师都没想到。接着老师说:“对一个平行四边形,我们不可能总是剪开、拼接后再计算面积,同学们能否找出一种直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并且提示学生:“拼成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何相等关系?由这些关系,你能否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 这种提问就带有很强的启发性,使学生联系旧知,自求新知,而非老师硬性灌输给学生现成的计算公式。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S=a.h)。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因为通过教师启发和自己努力,他们自己发现了计算公式,那种快乐是难以言传的。接着老师又乘兴问:“现在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发现的公式做几个练习题?” 学生们怎能不想呢?那种跃跃欲试、大显身手的热情是挡也挡不住的。
三、创设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鼓励独立思辩是创新教育的保证。
创造力“教”不出来,却可以“培养”。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培养、造就创造性人才,也可以摧残、扼杀人的创造性。这里的关键是要创设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在创造教育原则中,这是很最重要的一条。
自由:要解放儿童的大脑,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手脚。要让孩子们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允许儿童标新立异。
民主:教师不是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不是判断是非、对错的无情法官。教师是学生的伙伴、朋友,教师要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和孩子们休戚与共,感情相通。
宽松:要允许孩子说错话、办错事,允许孩子犯错误。教师要尊重、理解孩子,要热情鼓励儿童闪现出哪怕是丁点儿的迸发着创造火花的奇思怪想。
和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要感情融洽,和睦相处。不训斥、不批评、不讽刺、不挖苦。
提倡并实行课堂无错原则,疑问无禁区,疑问无错误,要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辩意识。不迷信权威、书本和老师,不盲从,不人云亦云。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大胆发表独到见解,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善于质疑,反传统等。马克思喜欢的格言是:“怀疑一切。”著名华裔诺贝尔得主杨振宁说:“在科学上不能搞少数服从多数,科学总是在怀疑推翻前人的理论中前进的。”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经典物理学的改进,而相对论是以物体不超过不超过光速(每秒30万公里)运动为前提的,然而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已实现了超光运行,并且一下子竞超过期310倍(2000年11月26日《参考消息》)。这样“相对论”已面临新的挑战。
其实人小时的思维都是有个性的,经过家长、老师、社会的不断“调教”,这种思维个性日益模糊了。即使孩子们偶尔爆发出想象的火花,也被老师“及时”地浇灭。譬如一位中央电视台知名儿童节目主持人问:“汽球为什么会飞上天?小猫为什么要洗脸?”孩子们童趣十足地回答:“汽球飞上天去捉小鸟;小猫用爪子洗脸是它没捉住老鼠害羞了。” “主持人”煞有介事地一一否定:“答得不对,答得不好。汽球飞上天是因为里面的氢气比空气的比重轻,密度小,所以飞上天了;小猫洗脸,是因为它的皮毛里有一种物质被太阳一照就会变成对身体很有用的维生素D,猫通过舔毛来增加维生素D,强身健体,增加夜视力。”如果单从“知识”角度看,“主持人”给懵懂孩童们灌输的这些抽象“大道理”无疑是“科学”的,100%的正确 。孩子们的回答是天真、幼稚、不合“逻辑”的,然而又是充满想象、富有诗意、含有创造因素的。问题是“知识”与“想象力”哪个更重要?哪个更有利于创新?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个问题早在几十年以前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就已经明确地告诉了人们:“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是在教师不断地否定、灌输、调教下,孩子们还敢大胆想象,勇跃创新吗?久而久之,他们那富有个性的想象、鲜活的思维就被“规范”得规规矩矩、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成为一个模子出来的复制品。他们那轻灵善飞的想象翅膀,在陈旧教育观念绳索的捆束下,失去翱翔的自由,渐渐地萎缩、退化,直至丧失功能。
没有宽容,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发散思维,没有批判精神和发散性思维,创造性就失去了技术支持。假如你希望一个人有所创造,同时又希望他处处听你的话、顺你的心,不给你惹一点麻烦,那你还不如耐心地等着天上掉下一个像宝葫芦之类的“创造包”。一个崇拜标准答案的地方,一个不允许“胡思乱想”的地方,一个不允许“出圈”、不允许犯错的地方,一个大家都必须和某位学者权威保持一致的方法,肯定拿不出多少创造成果来的。一位外国教育家说得好:“课堂就是犯错的地方。”因为创造力是不能教的,只能在适于创造力发展的环境中培养。一颗小苗为什么从地里长出来?是因为它遵从了人类的意愿教出来的吗?不是。它遵从的是自己的生长规律,人只不过为它提供了生长的环境。与植物相比,人类的主动性、创造性不知要高多少倍。我们命令学生道:“你必须有创造力!”他就能有创造力吗?我们让学生背熟创造的定义,他就能创造吗?传承式的教育方法对培养创造无能为力。当代西方著名心理学家弗罗姆说:“要让一个孩子有创造力,最有效地办法是让他和有创造力的成年人在一起。”如果一位老师是创新型教师,他的学生就会受到感染。在一个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里,孩子的创造潜能自然得到发挥,个性自然得到张扬。
作者: 张超
地址:广州市百灵路83号知用中学
邮编:510180
电话:020—31782269(手)
020-83344951 转1051(办)
020-83194436(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