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郑杰
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 四川省渠县鲜渡镇第二中心学校 郑 杰
体育教学的重要特点是学生在教学中处于形体的动态之中。他们的个性、情感、意识等更能显示出来,这便于体育教师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学生的社会心理、集体观念、人际关系、合作精神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呢?
一、激发体育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运动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激素”,是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强大推动力。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的精神状态主要取决于“情绪和兴趣”,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情绪高时,他们就会快速、准确地学会动作,反之则表现出表情呆板、反应迟钝,即使勉强去做,也是敷衍了事,甚至逃避练习。因此,体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1.在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如教师的教态、讲解、示范及组织教学等,都可以使学生产生情绪的变化。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端正教学态度,并且要情绪饱满、讲解生动,示范准确熟练,教学方法丰富多样,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愉快接受所学内容,而且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在组织教学时,应注重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一进入场地就有赏心悦目之感,借此引起学生情绪上的变化。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课前对场地进行检查、选择和布置,对某些枯燥无味的教材进行加工改造,采用竞赛或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可使学生情绪产生变化,在愉快热烈的气氛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规范课堂常规教育,要求学生必须穿运动服、运动鞋上课,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协调舒展地完成和掌握动作,避免损伤,而且更能反映出朝气蓬勃的集体风貌,使每个学生在集体的影响下,形成统一、自觉、协同一致的整体,从而保持课堂的愉快、严肃、稳定的情景
二、正确运用情感和意志关系的规律
学生、教师和教材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而且构成了教学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现象的三个源点。由于情感对人的一定的行为起推动或支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通过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意志的激励作用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使学生从喜欢自己引发其喜欢这门学科,更应该注意激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情感因素,使教学同时产生认识和情感两方面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三、注重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对于“自我认识”越来越重视,因为只有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才能发展自我,创造自我。当然,这里的“自我”不应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自我。而体育活动正给了每一个学生认识自我的大好机会。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位教师应随时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评价、自我检验以及对课堂教学活动提出一些要求的机会。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虽然年龄相近但身体素质却不尽相同,甚至有很大的差距。要让学生了解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或者优势,活动中适时量力而行。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勇于突破自己所认为的极限,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与被认可的快感。
四、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安排合理的体育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和纠正个性的心理、情感缺陷。如有的学生胆怯、怕羞,可安排并鼓励他们多参加跳山羊、垫上活动等项目的锻炼,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使他们不断地克服胆怯、害怕心理,以勇敢的精神跨越心理障碍。还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则动员他们多从事一些接力跑、游戏,组织教学比赛等集体项目的锻炼活动,使他们融合在集体之中,用团体精神帮助他们克服孤僻、不合群的个性,使他们体会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由此,逐步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针对急躁、易怒、遇事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则让他们多参加慢跑或者游戏等一些缓慢、持久的运动项目,以培养其自我控制能力,稳定被动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一定的改善。面对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一些遇到重要事情极易出现紧张、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平时多组织他们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如球类、田径等项目,使他们在失败与胜利之间,得到锻炼,慢慢的克服自身心理障碍。
五、利用体育课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吃苦耐劳精神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尤其缺乏的精神,只有具有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孩子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才能做到从容不迫。而体育教学就具有培养这种精神的优势。因为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强的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比如在如1000—1200米自然地形跑,400—600米耐久跑等。这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出现心跳加快、呼吸短促、口干腹痛等不愉快情绪体验,出现运动中的“极点”现象。“极点”的出现是考验和锻炼意志的极好机会,意志品质薄弱的学生有可能会中途退出跑道,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支持与鼓励。在教师的支持与鼓励下,通过“极点”的学生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总之,体育运动实践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不容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各种途径和方法重点抓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志和个性品质教育。只要坚持科学而灵活的训练,就能收到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