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高中美术课程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李金

    高中美术课程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   山东省枣庄市第五中学   李   金
    自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得到各地许多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以来,大家的共同努力使高中美术课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在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开展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教学与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但是这也需要我们在前进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反思研究。
    一、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美术课程中的重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术课程作为普通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这次课程改革浪潮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充分发挥了美术特色和优势力量。其中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加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合作精神。为了响应国家教育方针的号召和顺应时代的发展,许多普通高中教育开展美术研究性学习颇有成效,但仍有部分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或开展的方式一知半解,出现了开展方式过于形式化、学生敷衍了事的现象,这样的研究学习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促进个性发展方面无法起到突出的效果。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应该“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它也指明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实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而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解释:“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在美术课程中的重要性,它在理论上可以通过教师的“解惑授道”来引导学生习得相关知识,又在实践上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来验证问题的假设,最终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个性塑造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1.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整个互联网时代的环境背景下,美术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传授者,网络资讯的普及使得学生获知的渠道变得四通八达,因此美术教师要能跟上时代的节奏,就必须加强整合网络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转变职业角色,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步骤,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开展高中美术研究性学习中,课程的性质需要教师以引导者与协助者的身份介入到学生的课题研究中来,师生之间应该体现出“对话”的关系。教师以学习伙伴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课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面对疑惑时能给予启发和指导,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统筹安排。尤其是关于课题的选择上,教师更应该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方向、方法都应该允许学生按照个人兴趣提出并经过筛选等方式最终确立下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地点也不一定都在课堂上,反而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更能体现师生对资源的优化能力,因此网络上流行的QQ、E-mail、BBS、MSN等对话方式成为了师生青睐的互动手段。假如美术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建立一个专门用于交流讨论的网站,那么必定是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极为便利的途径,在网站里大家可以把研究成果分阶段共享,对有效的信息资料也可以互相传阅和讨论。此外教师同样生活在合作的群体里,要善于利用其他科目教师的优势,打破教师孤军作战的教学方式,以包容和开放的态度进行协作,帮助学生共同完成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工作。
    2.完善对美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由于美术具有浓厚的人文内涵,与社会、宗教、政治、经济以及其他领域的文化发生普遍的联系,加之其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包括绘画、雕塑、摄影摄像等不同种类,决定了在美术领域有丰富的可研究资源,美术研究性学习的表现手法也比其他学科更多样化,除了常见的撰写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对绘画作品的评析,还可以制作手工艺品、设计海报、拍摄DV或制作小电影等。一些高中开设美术研究性学习时虽然体现了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却只是注重研究的结果,单纯从研究课题的选题新颖与否、作业表现形式创意与否等作业质量角度来评价学生,使得评价的标准仍然停留在“书面”的层面上。由于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学生一般是以合作的形式组合,所以在研究过程中可以看到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投入等量的努力,也不是每个学生都会表现出全面的智能,所以才需要教师因材评价。有时候学生会出现一种对待自评和互评“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就更应该加强学生在合作中的自评和互评的时效性,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观察的全面客观性。不仅学生本人要认真进行自评,还需要组员之间进行匿名互评,从对待研究课题的学习态度和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投入程度,到合作期间反映出每个人不同的能力。通过书面形式把这些相对客观的评价汇集上交给教师进行审核。教师要善于用学习记录或成长记录袋等形式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并注意对评价的反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再请代表对本组研究情况向全班作汇报,最后教师再作总结。另外,家长也应该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更全面地评价学生在课内外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3.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当今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学习的途径也应是多元化的。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学会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把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经途径。我们提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逐渐融入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就可以摆脱往日那种因为受客观物质环境所限的状况,使学生的学习可以更透明,传递学习成果的途径更宽阔,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更公平。由于高中生对多媒体技术并不陌生,因此除了言语表达,他们还可以通过软件制作、摄影、录像、幻灯、制作电子杂志等媒体技术来把学习过程记录下来,如利用投影把研究学习过程的笔记原版放映出来,或者利用录音录像把采访调研的片断剪接编辑成片等方式,让多媒体把同学间共同探讨问题、走访调查时的片断都变成汇报共享内容的一部分,使得老师和同学评价时可以更全面综合地分析每个同学的表现。
     

    点击次数:42  发布日期:2015/12/2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