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黎春芳
谈谈音乐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 甘肃省临潭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黎春芳
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音乐课已经逐渐从单一的唱歌课中解脱了出来。在音乐教学中,极注重培养中学生的素养,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中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下面谈谈笔者的教学见解。
一、对学生加强音乐的审美教育
教师应该按照音乐教育的自身规律,发挥音乐艺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特殊功能。例如:在《我们的田野》一课的教学中,潜心挖掘教材中描绘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内涵。为学生创设了感受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意境的学习环境:音乐教室的讲台前,布满了鲜花绿草。黑板上挂着工整,清晰的大歌片,十分醒目。当音乐声起,随之播放我剪辑下来的描绘大自然风光的录像片断:壮观的瀑布、静静的山谷、缓缓的小溪、山间的野花、林中的小兔……这首艺术歌曲的形象有静、有动,高潮后力度渐弱到最弱。在这音与像完美结合的教学氛围中,同学们的情感为之感动。加上我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准确漂亮的指挥手势,流畅而富于表现的伴奏,无疑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使他们准确地捕捉到歌曲的艺术形象,并把自己听觉和视觉的感受,融汇到那有控制的、柔美和谐的发音中,描绘出充满生机的田野形象,也表达了同学们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赞美。又如欣赏古曲《中国的月亮》可使学生联想到美丽的嫦娥、皎洁的明月等鲜明如画的音乐形象;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可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痛苦、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积极向上的高贵品质。
二、音乐应与自然相融合
音乐源于自然,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课外郊游时,带领同学们在森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比如:在教《北国之春》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播放春景幻灯片和“鸟语泉鸣”的录音。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得非常认真,曲调掌握也非常快。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 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 的作用 。古今中外许多的名人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如:孔子、列宁、爱因斯坦、歌德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登上事业的顶峰,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他们有超群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毅力外,他们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又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教学《歌唱祖国》、《我的祖国》 等歌曲,在雄伟,抒情的旋律里,使中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
总之,音乐能陶冶情超,塑造人格。重视中学音乐教学,从而不断地完善我们的教学技巧,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音乐人才,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