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复习经验谈 谭千勇
高三化学复习经验谈
◎ 重庆市梁平红旗中学 谭千勇
摘要:运用认知心理学原理,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高考真题实际和学生复习过程出现的问题,对复习化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高三化学;复习策略.复习经验。
高三化学复习是一项系统的学习工程,是对学生体力和心理的考验,要提高复习效率,就需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探索,不仅要想方设法跟上老师的复习思路,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达到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高三化学教与学应有详细的计划,注重教与学的过程,常总结和反思,根据高三各个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教与学策略和训练方式。总复习的指导思想是:以夯实主干知识为原点,以熟练思想方法为支点,以提升综合能力为终点。
(一)依纲据本,重视双基,关注热点,强化实验
进入高三化学复习,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研究近五年的高考试题 , 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摸清高考试题涉及的考点,知识点,热点,特点以及变化趋势,突出高考题的示范作用, 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1、教材为主和复习资料为铺。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粗读、细读、精读、深读;通读、精读、反复读,带着问题读,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初、高中)化学知识和技能掌握全、细、透、实;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我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化学平衡一章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部分之一,这一章的重点在于动态平衡、勒沙特列原理及其应用,影响平衡移动的条件,在阅读中着重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必须通过看书对课本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发散到其他平衡中,如中学化学中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等都可以用化学平衡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解答。这样,通过看书,使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有了网络和基本概念的有效存储,在遇到问题时,才能迅速将知识分解、迁移、转换、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
要多看书,抓住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精髓,特别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通常的做法是精选一套复习资料作为主要参考书,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
2、重视基础。化学试题十分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在历年的试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做充分体现了中学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对中学化学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是中学化学常见的基础知识,这主要包括了元素及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平衡理论,阿伏加德罗定律,弱电解质,溶液pH,热化学方程式,分子的空间结构、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化学计算,电解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及配平,化学实验、化学用语(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
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正因为如此,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做题练习固然重要,但切忌只练不看,扎扎实实地看教材,该背的一定要背。既听又记。听讲十分重要,但记忆力是有限的,还要动手记下老师讲授的重要知识点,注重课后的梳理和整理,使知识点系统化。既学又问。同学之间要形成一个学习团队,利用课间休息相互探讨,取长补短互相提高。
3、强化实验。新教材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很高,尤其高三还有大型探究实验,老师和实验员要想尽办法,动足脑筋,如期进行实验展览等。复习要突出重点、扫除盲点、加强弱点。a.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动手复习最基本的实验内容;b.充分利用幻灯、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仪器的用途和相关演示实验(不适合学生做的、有危险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确这些化学实验仪器的作用与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c.通过实验原理和方法进行多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d.要培养学生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能力。e。培养实验结果的处理能力。
4、关注学科间综合这一热点。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与数学、物理、生物乃至社会发展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不仅在知识上有相互融合和渗透,而且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相同、相似或者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这一点不仅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而且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关注社会、生活、环境是当前教育的一大主题,而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联系生活、生产、社会、环境实际的最重要载体,因此,进行化学实验复习中,应多注意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化学与新科技、新发现等相互联系的试题有增加的趋势,这是热点。因此,在复习中可以化学知识为主干,找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交叉点,并以此为基础向其他学科领域延伸、扩散,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和能力向综合科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转化,培养解决化学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精练四能,学会方法,提高能力
1、学会思考,提高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周周练、单元考试、大型考试后,要常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获得了巩固和深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习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等,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长期坚持,就能化平凡为神奇:能掌握化学知识及其运用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善于抓住关键,灵活地解决化学问题;能驾御化学问题的全貌,抓联系、作比较、会归纳、能延伸;能另辟蹊径、不拘一格地解决实际问题。
2、分层教学,个别指导。
在化学复习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一般采取“自学-启发-讨论-研究”的教学方法,有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对中等学生一般采取“起点适当,依次讲解,变式应用,巩固提高”的教学方法,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主要在于保持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不致厌学,一般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教学方法。尖子生和差生个别指导,通过分层教学目标的实施,使每个层面上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3、讲练结合,精讲精练。
要坚持讲解与练习有机结合的原则,既不能“以讲代练”,也不能“以练代讲”,要“精选精讲精练”,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选做习题时,不要不加选择地盲目使用外来资料和试题,避免重复和难题、偏题的误导,选用正规的资料和历届高考试题就已足够了。在模拟练习中可使复习过的知识进一步强化,重点与难点又一次巩固,未讲到的或讲得不透的内容,可以通过综合练习使之得到弥补。而每做一份综合练习,不仅学生要全力以赴,老师也应该以高考的要求严格批阅和分析。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另外注意培养学生审题、答题的规范化,只要写出“得分点即可。
(三)调适学习方法,优化学习心理
健康向上、勇于进取、自信自强的积极心态是搞好复习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而积极的心态有赖于平时的不断调整和锤炼。
1、要重视自己的学习方法,既要重视平时考试的过程又要看淡考试结果,充分肯定自己的进步。每次考试结束试卷发下来,要认真分析得失,做完题后写总结,感想,深思;自己用一个本子,把平时做错的题及造成错误的原因和启示写下来。 特别是将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1)遗憾之错。就是分明会做,反而做错了的题; (2)似非之错。记忆得不准确,理解得不够透彻,应用得不够自如;回答不严密、不完整等等。(3)无为之错。由于不会答错了或猜的,或者根本没有答,这是无思路、不理解,更谈不上应用的问题。原因找到后就消除遗憾、切实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老大难问题。
2、优化学习心理。人的心理和行为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升学压力和竞争压力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带来消极影响,这对复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劳逸结合。主动与家长、老师、同学交流讨论,在化学复习过程中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自己的基础和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复习;愉快地接纳自己,充分肯定自己的进步,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自觉地控制自己,以明确的目标、良好的意志力调节自己,变压力为动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总之,化学总复习要为高考做好知识准备、能力准备和精神准备,要有目标、有计划、讲究方法、注重落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2、化学课堂训练的有效策略》王小莉《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年8月。
3、《高考档案》主编李朝东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