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马洁容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 广西容县 马洁容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优化课堂提问,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更是教育科研、课程改革的需要。如何设计语文课堂提问,使其更好地服务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呢?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中学语文课堂问题设计必须依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让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新课标,我认为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提问要调控好难度,注意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体现在受益学生的普遍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一对一”式的问答。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班学生都受益。这是大班级教学的必然,更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大问题分解成一组易理解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者描摹荷塘美景时,分别写了些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样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二、问题设计应紧扣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体现明确的、单一的目标。
    语文课不像其它课,知识点非常明确、清晰。语文课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这就给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带来困难。新课程明确指出语文课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师,在上课前必须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制定出三维目标,并且目标必须要明确。对这一点,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理解是: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学目的一定要明确,要单一。每篇课文可给学生的东西很多,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从思想内容到写作技巧等。为让学生真正在知识与能力上有所“得”,教师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舍得割爱,舍得摒弃与教学目的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
    鉴于语文这个特点,我们在教授每一篇文章之前都应明确本文重点突出什么。这样篇篇文章有重点,有新意,学生也不会因为千篇一律而厌倦。如小说就要好好感受人物形象;散文就必须体味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议论文就要分析观点材料如何统一,以理服人。这些都是我们在鉴赏该类文章时所必须明确的,语文课堂问题设计不能偏离这些根本,偏离了就可能造成华而不实,不能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问题应能形成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必须是互动的,这互动不仅是双边要互动,而且是多边、多角度,多层面的互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师生的对话。这个对话不是向学生灌输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传授应当如何写作的套路等等,而是启发,引导学生和“他者”对话。
    有时,在课堂上面对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给出了一个答案,但他们很少再去想这个答案的合理性,还有没有更好的答案,答案是否找准找全,于是对话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通过对话可以找到更好、更本质的答案。如教《故都的秋》,我问学生这篇文章好在何处? 学生说情景交融。我说哪一篇好文章不需情景交融呢,说明这不是主要的。学生又说写出了“故都的秋”的五幅图景。我说这谁都可以做到啊?学生又说细致巧妙地写出这五幅图景。我说哪一个是最好的答案?学生笑了。我说语文的答案有时就是这样,“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充分探讨,争论,学生也的确是各抒己见,大家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认真研读课文,找充足的论据,仔细倾听别人的观点,找出破绽,进行批驳,课堂气氛非常好。在这一争一论中,对课文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四、问题应具有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堂的生动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由问题的趣味性激发引起的。学生就像一池春水,教师的提问便是投石激水,一个趣味性的问题就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实际效果,一些灵感火花便是在这样的提问中产生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成功。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能把学生带入艺术佳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注意力保持稳定和持久。它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例如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在理顺了文章的思路,简析了诗的悲剧内涵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个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虚拟性”问题一出现,立刻激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随之达到了高潮。一方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是忠贞不渝的,他们既然有“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铮铮誓言,而且为之不惜以死抗争。虽然在同母亲的第一次交锋中,焦仲卿无奈地接受母亲的安排而遣兰芝归家,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和家长制毒害的文弱书生的懦弱性格,但从原诗中最后“自挂东南枝”更能看出他为了爱,也敢于背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他们真挚的爱情和焦仲卿的叛逆精神正是兰芝能够回来的保证。 而另一方同学则认为:婆婆自然也决不会容许一个有着人性的自尊的媳妇生活在自己身边。而从兰芝这一个角度讲,她作为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身上却始终闪耀着个性自尊和自强的锋芒,兰芝不会在婆婆的统治下忍辱负重,逆来顺受。
    我们的课堂问题设计应注意避免一味地直来直去,这样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即“曲径通幽”的方式提出,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找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这样就会产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使课堂从始至终都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
    综上所述,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的“提问式”教学,不但应该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而且应该努力展示出语文教师的教学特色,从而让提问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能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点击次数:166  发布日期:2015/10/2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