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谢登峰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陕西省大荔县大荔中学 谢登峰

    观念是行动的关系和灵魂,对教师而言,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他的教学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传统的教学观强调教学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过程,在这种教学观的支配下,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材规定的知识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学生也只是教材规定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课堂教学过程就成了教师的“表演”过程,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是配角、听众和观众。新课改将教学过程本质定位为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就学生而言,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在新的教学观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一、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先进的教学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的,同时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必须是在教学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得到实现的。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结论。如语法、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因此,教学方式必须重视学生对正确结论的掌握,这是毋庸质疑的,但就学生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而言,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重视不够。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不仅重结论更重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学仅仅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复习和作业时间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思维的过程。“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人的主动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语文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语文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导致教学行为发生变化。过去在学习完应用文后,要求学生练习写作时,我只是按课本的实例照本宣科的讲,结果学生也只是比葫芦画瓢,在题型稍做变化后,就不知所措了。现在通过课堂教学课后分组实践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习记忆深刻,应用熟练。如安排学生每四人一组,进行各类习作练习。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不再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体验过程。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二、教师评价作用的转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评价作用,能够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不断地促进个性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应重视和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教学等功能。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学习效果,学习行为的结果、情感、技能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能使学生逐步踏上主动学习、发展能力的轨道。具体地讲,语文教师的评价有以下作用:①精当的指导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乃至错误是常有的,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化腐朽为神奇”的最佳契机。②强烈的启迪性。语文教学评价应具有强烈的启迪性,要善于通过巧妙的教学评价,启动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使他们善于思维,乐于思维,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③热切的激励性。语文教师的评价艺术,还表现在热切的激励性上。这种激励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对优秀的反馈信息的激励,一种是对“差生”的激励,教师要善于从“差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之能在学习的程中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并逐渐由“差生”转向“优生”。

    三、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来说可以分为被动的接受式和主动的探究式两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单一被动的接受式。学生往往成了知识的容器,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不到发展。探究式学习则能使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学生应该是能发光的灯,而不是存储燃料的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将结论呈现给学生,而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动手实践等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学生学习方向的转变
    课堂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改革任务,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主战场。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内容、学有所获。①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居支配地位的,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要发挥主导地位,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来制定明确、全面的教学目标,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的费时低效现象。具体教学中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始终围绕确定的目标来学习,通过具体内容的教学来完成教学目标。②确定重点难点,解答疑难问题。语文教师需要对教材熟悉在心,对学生充分了解,这样才能恰当地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注意理解和掌握,并给学生以准确精练的解答。③设计教学结构,调控教学节奏。教学目标的完成,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直至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的环节。设计好课堂教学结构,调控好教学节奏,是优化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教学结构要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教学过程要有学生的主动参与。④确定教学方法。语文学科教法多种多样,如:朗读法、 导远法、讲读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 读写法、讲练法、比较法等等。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发挥主动性,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来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法。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变化,只要我们按新课标的要求,认认真真的将新教材的教学理念贯彻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素质教育就一定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

    点击次数:115  发布日期:2015/10/2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