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优秀教师必备三素质 魏小芳

    优秀教师必备三素质
    湖北省荆门市实验小学 魏 小 芳
    教学十年来,接触过和了解了形形色色的教师。学历相当、工作经验相同的教师,任教几年后表现出令人惊讶的差别,有的教师迅速成长为大家公认的优秀教师,有的还在“生存型”教师徘徊。十年来,我经常在思考,成长为一个优秀教师到底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我把平时与同事们零零碎碎的交流,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归纳,我以为,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需具备三种素质:理性的思维、感性的笔触、知性的情怀。
    理性的思维。教育是心灵的事业,教师更是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事业,心灵的事业需要用心去思考。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交两篇高质量的教学反思,初出茅庐的我不屑一顾,教师不是只要完成备、教、辅、改、考、评 就可以了吗?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入,我切身体会到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的职业是一个注定需要终身学习和思考的职业。著名教育家杜威也说过:“知道什么叫‘思考’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败,都能学到很多东西。”教育是直击人的心灵的工作,教师要海纳百川,接纳“问题学生”;要抚慰心灵,播种希望;要润物无声,耕耘三尺讲台;要春风化雨,面向未来。所有这些教育的实现都需要教师的理性思维。亚圣先师孟子的“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感性的笔触。一位教育专家曾说,“一个教师认认真真写一辈子教案,可能还是个教书匠,若认认真真写五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专家型”教师。”可见除了理性的思维——思考对教师的重要性外,感性的笔触——写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纵贯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们,苏霍姆林斯基、杜威,陶行知、陈鹤琴等哪个不是笔耕不辍,以文名世,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与学生的交流碰撞中,积累教育案例,提炼教育理念,传播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全世界教师的必读书籍。更为甚者,他们在为人父后,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在家庭教育的道路上也走出了一片天地。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成为中国现代幼儿教育开山之作,成为近百年来常读常新影响千万父母的家庭经典著作。在当今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传播思想,交流学术,更需要提炼总结的能力,要洗练精准、形象生动的表达,离不开教师自身写作方面的修炼。
    知性的情怀。哲学家康德把知性叫做思维的能动性。而我以为,所谓知性,是一个人运用知识、阅历、涵养感知生活、感知事物、感知人心的能力。理性促人客观,感性使人灵动,知性让人智慧。应该说,知性是平衡理性与感性的“润滑剂”,不致于让理性的人过于刻板,让感性的人过于张扬。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其知性应该是体现在教育教学中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情怀。这种智慧体现在对教学偶发事件的机智处理,体现在对学生个体的充分关注,更体现在对教学业绩、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一名知性教师,他一定抱持恒久的教育信念,蕴藏绵长的教育激情,一定用心经营教学,用情包容学生,一定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契机,认真研究每一个教学细节,一定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也许,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他们身上的素质远不止这些,但我确信,一个教师如果缺少上述三种素质,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黎琼锋.价值情怀: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向[J]. 教育发展研究, 2007.7-8B.

    点击次数:64  发布日期:2015/10/2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