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困生身上得到的体会 孙秀玲
从学困生身上得到的体会
重庆市忠县第二小学校 孙秀玲
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其实,在考试制度还没完全改革的背景下,更多的时候是“高徒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教一个优生班,他的学生考出好的成绩,他自然就“有名”了。但是,我认为,一位老师能使后进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较大进步,那才是真正的“名师”。在此,结合我30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转变学困生的点滴体会。
一、注重感情投入
教师对“后进生”真诚的感情倾斜,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后进生”几乎是从受教育起就伴随着呵斥、嘲笑、辱骂甚至体罚,因此,面对他们,我总是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他们心灵上的呵护,帮助他们在众人面前树立威信。我班学生成俊毅,在学前班就是一名捣蛋鬼,给学生印象特差,班上出现的任何一件坏事,即使不是他做的,同学们都认为是他的“杰作”。对学生带来的冤屈,我尽量给他呵护;对他们犯的错误,学生对他们指责,我没当着众多学生的面加以批评,这并不是怂恿迁就而是课后单独与他谈心,使其恢复理智和自尊,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让他成为人们所期待的学生。
二、唤起向上的信心
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转化后进生”,更多的时候就是不断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当学生自己有强烈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时,他们的进步才会出现并得以持久。本班有一个孩子叫李淞源,由于父母做生意,没时间照管,所以很多好习惯在学前班都未养成。上课随便进出教室,在教室内想到哪位就到哪位,想干嘛就干嘛,每天早上八点过后才背着书包慢吞吞地走进教室,每天从不完成作业等等。我批评吧,他时时都是无所谓的样子,觉得反正我是坏孩子……我自怨,我怎么就摊上这么一个烫手的山芋呢。对于这样一个问题较多的学生,我很难做到不对他发怒。但是一个好教师,就是在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教师也有权发泄他的愤怒,任何一个有涵养受过教育的人也在所难免)的时候,他也应该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充满希望的火花熄灭。于是,对于这么一个问题较多的学生,我只有在报怨的时候,换一种教育方式,捕捉其身上的“闪光点”,积极并及时给予肯定评价,大大提高他的自信力,使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是一个“我能行”的人。有一次,他比平时早到几分钟,我就当着全班同学说:“今天李淞源虽说来迟到了,但比昨天早到了几分钟,这是他的进步,我们用掌声对他的进步表示鼓励,好吗?”当时,他满脸能红,非常腼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微笑,好像这个坏孩子是第一次听到鼓励和掌声。没想到,第二天,他不但没来迟到,而早在7:40就到了学校,以后的日子,偶尔来迟了,也是背着书包赶快往教室跑,感觉来迟到很没面子,同时,自己其他的行为习惯也慢慢规范了许多。长此以往,我随时用自己真诚的一颗爱心去赢得他幼小的美好心灵。我对他的这种爱,决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完全像一位慈母对问题儿子的耐心引导,帮助他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
三、课后充分发挥“小教师”的作用
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面对众多的学困生,充分发挥“小教师”的作用,对后进生实施“一帮一”的帮教活动,即找一个学习好的帮助学习差的,差生和这些“小教师”之间无隔阂无拘无束,后进生乐于接受,反过来,那些学习好的学生要想当好“教师”,必须自己先把知识掌握好。这样,不仅帮助了后进生的学习,还使他们向先进转化,也促进了优秀生的学习,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四、努力搞好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自身素质包括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教书育人的基本素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可大部分教师总认为只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就已具备了老师所有的素质,自己就成为名师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年轻的时候,我也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有责任心、教学功底也不错的老师,工作中对低差生做出了那么多,可效果仍是不佳。我怨声载道,随时斥责学困生,可不管我怎么发怒,他们要么无动于衷(因为他们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要么面对老师的发怒怕得发抖,连能做的题都不能做了。面对孩子幼稚的眼神,我认真阅读了许多教育家的名著,并结合自己多年教育教学经念积累,终于茅塞顿开。要想成为真正的名师,我必须调整心态,走出困境。怎么走出?那就是不能老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只靠广博的知识获取学生尊敬是完全不行的,应随时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个学生,尤其是差生。用童心般的情感去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把孩子们做的那些动机效果坏的蠢事称之为“可爱”的缺点。对差生随时说声乖巧,来点鼓励。哪怕是一丁点进步,我都会这样想:孩子在家无人引导,仅靠在校老师的讲解,能掌握这点知识已不错了;刚送走的生源较好的 对一年级的某些知识点也还掌握不了,何况是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呢?因此,我总是自己试着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谐一致,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去沟通,那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景象。
五、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学困生基础薄弱,接受知识能力不强,而且存在爱搞小动作,思想容易开小差等诸多毛病,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无味,那么,教学实效就不佳。这不仅不利于学困生的转化,而且全班学生的课堂效果也不好,何况是一年级的新生呢?因此,我在上每一教学内容时,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精心备课,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融于有趣的游戏、儿歌中,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实效,而且增强了后进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附:回信请寄:杜华文,重庆市忠县中学校,邮编:404300,联系电话:183237983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