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义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
贵州省沿河县谯家镇山岔小学 杨秀义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大多学习成绩好,而且学得轻松;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多数成绩上不去,学的还挺苦。可见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到环境的制约,阅读量少,阅读面不广,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对课文内容大胆取舍,从小学生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出发,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特点,课堂上老师点其“要害”,巧妙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进入“腹地”,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要首先培养阅读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如笔者在参加一次公开课观摩赛活动时,记得有个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运用课堂应变机制,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二、 从剖析题目入手提高阅读效果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内涵极为丰富,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题目有突出时间、地点、人物或中心等几种形式。教学时,可以从剖析题目入手,精心设问,各个击破,使讲读精要,理会深切。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先抓住“借”字解题:“谁借箭?文章在哪一部分写借箭?”转入重点段(借箭经过),读读议议,弄清为什么会借到箭,进而体会诸葛亮在借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才干。接着再围绕“借”字提出:“为什么要借箭?事情的最后结局怎样?”等问题,读议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弄清借箭的前因后果,渗透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这里以“借”为突破口,创设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导读全文。
三、从“文眼”入手求词句突破
小学语文课文多是出自名家之手,一字一词独具匠心,一些重点字词堪称“文眼”,有的句子言简意赅,言尽意远,统领全文。教学时,可以从这些词句入手,深刻剖析,层层推进,串联全篇,这样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如教学《狼和小羊》一文,可围绕“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事找碴儿”这个重点句,设计提问,带动全篇:什么叫“碴儿”?“故意找碴儿”是什么意思?学生明白之后又问:狼非常想吃小羊,一共找了几次碴儿?这样引导学生把狼每次找碴儿时的动作、神态和说的话读读议议,再继续追问:为什么说狼是故意找碴儿?狼既然要吃掉小洋,为什么要故意找碴儿?这说明了什么?
四、紧扣中心句进行阅读
一些课文有总结句,总起句,典型的议论句,有代表性的抒情句或反复句等。在文中往往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统摄全文,并对中心思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即所谓的中心句。在教学中,以此为突破口,居高临下,俯览通篇,层层深入,明其要旨。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可紧扣总结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进行指导、带动全篇。教学时大致可以分三个步骤组织教学。首先通读全文,找出中心句,接着分析总结句,最后引导学生回顾全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五、抓住过渡句化繁为简
过渡是文章段落、层次间连接转换的结构方法,许多文章结构严谨,段与段之间巧妙地运用了过渡句(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内容浑然一体,而且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标明了文章中心之所在。教学时就可由此为突破口,双向展开,化繁为简。如教学《伟大的友谊》一文第四自然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教学时,可以此为突破口组织教学,让学生找出他们在事业上又是如何互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的?最后,再进一步深化主题,点明为什么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
六、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培养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或者有的句段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学生阅读能力能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不太懂,学生读起来必然不流畅;如果意思领会不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难点在哪里,只要找上、中、下层生分别读一读课文,就能知道学生的实际。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才能有的放 进行教学。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一定难以理解。如《沙漠里的“船”》,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的关系,学生对于沙漠、骆驼的情况知道得很少,如何让学生理解呢?教师可放投影水中航行的船,卦一副一匹骆驼站在沙漠里的图,通过两幅图的比较,让学生理解“船”是指骆驼,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它叫作沙漠里的“船”。然后教师提出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它有什么特点?它如何适应沙漠而生活?有什么作用?骆驼的“特点-本领-用途”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阅读讨议。这样通过思维训练,逐渐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游”。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发现突破口,巧妙运用突破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能读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