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增强学生数学兴趣与求知欲 黄光波

    增强学生数学兴趣与求知欲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兴平镇小学校初中分部 黄光波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些新理念。在平时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增强学生初中数学兴趣与求知欲?
    一、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得知识的巨大的推动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学时要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比如,我们组织学生去春游,可让他们学习自己动脑,如何买票更经济、更划算。比如,校运动会将至,请学生根据甲、乙两人的运动成绩相近的跳高运动员,近期内的十次训练纪录,选出一名选手参加校运动会的跳高比赛,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才会着力解决问题。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初中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初中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三、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合作、课内合作、课后合作三种.
    课前合作,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课内合作,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通过课内合作培养学生“会听、勤思、敢说、善问”的习惯. 课后合作,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解决某一问题,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应用与发展,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学生喜欢学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如果是他们身边的熟悉的、面目可亲的事例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每一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诞生均有它的实际背景,所以教学时从实际入手,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概念,感悟新知识。比如学习点到直线的概念时,可以用熟悉的立定跳远的例子来理解,在不等式中用学生熟悉的天平说明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从比较两个同学的高矮中引出线段大小比较方法等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他们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的意识。
    四、让学生在多样活动中体验数学,引导学生善于在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开一些实践课,让他们走入社会去调查,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事实上也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大脑的整理,去发现数学问题、编写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通过问题解决,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实践与同学互通有无、集思广益,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也有利于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友爱精神。
    比如我们学习计算储蓄、利息方法后,布置作业让每位同学走入银行,了解现在银行中的各档利息,再了解应扣除的利息所得税,然后自己编拟数学题,自己建模进行解决。也可让学生了解市场上的“大放血”、“股票”、“住房建筑”、“台风预报”等所隐藏的数学问题,尔后在教师启发和协作下,将某一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在广泛的信息交流和教师的协助下,呈现出更多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使知识真正具有生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1)适时,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根据课时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同时分析学生的特点,在适当时候设疑质问。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开始,巧妙设问,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和求知欲,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
    (2)适度,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脱口而出,或者本身就是一个无效的设问,学生盲目以是或非应答,在热闹的表象下,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学习积极性.甚至养成习惯后,会人云亦云,不知所云.如果问题太难,缺乏相应的铺垫,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那么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噤若寒蝉,望而却步.因此课堂提问一定要做到难易适度,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进入问题情境,获取学习体验.
    (3)适用,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就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教师应该设计不同水平的问题,分层次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把应用性水平的提问和分析水平的提问交给中等和中上水平的学生回答;把综合水平的提问和评价水平的提问交给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这样设问的对象既是面向全体,又能选择不同的回答对象,使各个类型的学生得到思辨的机会.
    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新课程标准理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有传统教学模式中要求学生个个达标,人人过关,而事实上并不可能都过关,学生做同样的练习、同样的作业,采用统一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类似的特点和思维方式。新课程要求我们承认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在兴趣方面、思维方式,处理问题方法,理解掌握知识深度等方面的差异。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练习和作业,同时也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如考试中采用A、B、C卷等,使学生在学习上各有所学,各有所得,各展其长,各展其长,各尽其能,更有利于培养各方面所需人才。使他们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会有努力方向,然后才会有他们的自觉行动。
    总之,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更重视新理念,吸收新思想、重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分析或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着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数学的愿望和能力,增强他们走入社会的竞争能力。面对有效学习这个话题,广大教师也会有各自的妙法,但有一点肯定是一致的,即是每个教师面对自己的学生,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关键是看教师怎样教,是不是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有没有管用的教学的良策和方法。教师应该有追求卓越的美好愿望,但在追求卓越的同时,不能丢下一个人,这才是教师有效教学的终极追求。



    联系方式电:13199969196
    邮政编码:841300




















    浅谈增强学生初中数学兴趣与求知欲
    新疆和静县第二中学 李春玲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些新理念。在平时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增强学生初中数学兴趣与求知欲?
    一、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得知识的巨大的推动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学时要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比如,我们组织学生去春游,可让他们学习自己动脑,如何买票更经济、更划算。比如,校运动会将至,请学生根据甲、乙两人的运动成绩相近的跳高运动员,近期内的十次训练纪录,选出一名选手参加校运动会的跳高比赛,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才会着力解决问题。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初中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初中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三、课堂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合作、课内合作、课后合作三种.
    课前合作,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课内合作,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通过课内合作培养学生“会听、勤思、敢说、善问”的习惯. 课后合作,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解决某一问题,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应用与发展,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学生喜欢学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如果是他们身边的熟悉的、面目可亲的事例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每一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诞生均有它的实际背景,所以教学时从实际入手,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概念,感悟新知识。比如学习点到直线的概念时,可以用熟悉的立定跳远的例子来理解,在不等式中用学生熟悉的天平说明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从比较两个同学的高矮中引出线段大小比较方法等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他们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的意识。
    四、让学生在多样活动中体验数学,引导学生善于在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开一些实践课,让他们走入社会去调查,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事实上也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大脑的整理,去发现数学问题、编写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通过问题解决,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实践与同学互通有无、集思广益,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也有利于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友爱精神。
    比如我们学习计算储蓄、利息方法后,布置作业让每位同学走入银行,了解现在银行中的各档利息,再了解应扣除的利息所得税,然后自己编拟数学题,自己建模进行解决。也可让学生了解市场上的“大放血”、“股票”、“住房建筑”、“台风预报”等所隐藏的数学问题,尔后在教师启发和协作下,将某一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在广泛的信息交流和教师的协助下,呈现出更多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使知识真正具有生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1)适时,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根据课时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同时分析学生的特点,在适当时候设疑质问。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开始,巧妙设问,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和求知欲,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
    (2)适度,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脱口而出,或者本身就是一个无效的设问,学生盲目以是或非应答,在热闹的表象下,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学习积极性.甚至养成习惯后,会人云亦云,不知所云.如果问题太难,缺乏相应的铺垫,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那么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噤若寒蝉,望而却步.因此课堂提问一定要做到难易适度,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进入问题情境,获取学习体验.
    (3)适用,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就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教师应该设计不同水平的问题,分层次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把应用性水平的提问和分析水平的提问交给中等和中上水平的学生回答;把综合水平的提问和评价水平的提问交给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这样设问的对象既是面向全体,又能选择不同的回答对象,使各个类型的学生得到思辨的机会.
    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新课程标准理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有传统教学模式中要求学生个个达标,人人过关,而事实上并不可能都过关,学生做同样的练习、同样的作业,采用统一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类似的特点和思维方式。新课程要求我们承认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在兴趣方面、思维方式,处理问题方法,理解掌握知识深度等方面的差异。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练习和作业,同时也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如考试中采用A、B、C卷等,使学生在学习上各有所学,各有所得,各展其长,各展其长,各尽其能,更有利于培养各方面所需人才。使他们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会有努力方向,然后才会有他们的自觉行动。
    总之,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更重视新理念,吸收新思想、重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分析或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着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数学的愿望和能力,增强他们走入社会的竞争能力。面对有效学习这个话题,广大教师也会有各自的妙法,但有一点肯定是一致的,即是每个教师面对自己的学生,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关键是看教师怎样教,是不是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有没有管用的教学的良策和方法。教师应该有追求卓越的美好愿望,但在追求卓越的同时,不能丢下一个人,这才是教师有效教学的终极追求。



    联系方式电:13199969196
    邮政编码:841300

    点击次数:51  发布日期:2015/5/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