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陈洪芬、刘国华 如何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德育

    如何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德育
    云南省陆良县三岔河镇水阁学校 陈洪芬、刘国华、
    工作单位: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三岔河镇水阁学校
    摘要:从人生发展历程来看,小学阶段是最重要的,是长身体、长知识最旺盛的时期。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且思维敏捷,对什么问题都要问个为什么,他们像海绵吸水那样,不断地吸收知识。小学生记忆力强,善于背诵,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牢记在心并不断探索。小学生模仿力强,容易做到习久成性,在儿童时代养成的好习惯,可以牢固地保持一辈子;相反,小学阶段养成的不良习惯,到中学和大学时纠正起来都很困难。因此,在小学阶段,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发展智力,又要在学习上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在思想品德上有严格的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行为上的高层次的动力定型,做到习惯成自然,为小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德育 功能 实施 方法 途径
    德育,简而言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从内容上看,德育主要是指道德、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教育。德育过程是德育对象(学生)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建构的过程,是环境与生长的统一,社会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建构的统一。以此,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只有正确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及功能性,才能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
    一、学校德育的教育功能
    学校德育的教育功能可概括地表述为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三个主要方面。
    从学校教育而言,德育的核心任务是要赋予每一个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等,这些约束学生的异己的东西,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生存下去。
    道德教育的本质乃是对个体社会人格的塑造或对个体道德人格发展的推动。因此,德育个体功能即德育个体发展功能,主要指的是对个体品德心理结构的发展所起的作用,首先的任务就是要依据这一潜能进行开发,创设道德学习的情境,从而使个体不仅在自然生命上成长,而且在品德心理结构上不断改进,形成更高质量、更具丰富性的个体道德人格。德育对个体人格的这种促进功能即是所谓的德育之个体发展功能的实质。
    真正的道德境界应该是自由的,而自由的道德是发自“本心”的,何谓人的本心?孟子说“人皆有恻隐之心”,人是社会动物,社会性遗传使婴儿也具有向善、求善的本能,这就是所谓的人在道德上的精神需求,正是这种道德需求的精神性才使得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做奉献就是一种幸福,而不觉得是“牺牲”;正是这种道德规范需求的精神性才能使人把做人的价值放在自然生命的价值之上,做到“杀身成仁”而不“存身以害仁”,道德人格的崇高或壮美由此而生。故“德育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除具发展的功能外,还具有一种享用功能。即是说,可使每一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① 。
    德育还具有教育功能,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何谓德育的“教育性”?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经指示:“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②”这里的教育和教学的区别十分明显。“教学”指的是传授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等等,着眼点在于帮助学生完成一定的课业;“教育”则主要指导对于学生价值追求的引导,所谓德育的教育性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是与做人的方向、价值观相比,就不能不具有工具的性质。现代教育的弊病之一就是赫尔巴特所指斥的“无教育的教学”。因而德育的教育功能的实现,实质上是整个教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二、小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德育的任务是指德育活动要努力培养学生品德素养的教育目标;德育内容则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与规范。德育任务是教育目的在德育方面的直接体现;德育内容则是完成德育任务所要从事的具体工作。
    学校德育的任务应当是努力使学生具有健全的品德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造个体的幸福生活。这一品德素养包括道德、思想和政治品质等等。在现阶段为适应社会发展,首先是要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据此,我国小学德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③
    德育的内容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三是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理想教育等。而我国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重点是: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德育的基础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应当成为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教育,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也是学校德育经常性的重要的内容之一。
    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主要内容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和其他政治常识的教育等。集体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必须要养成学生善于在集体中生活的习惯,使学生能够关心集体,关心同学,愿为集体和同学服务;学生对集体要有责任感与荣誉感;发展同学间的友谊,促进同学间的团结。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倡导民族奋发精神,焕发儿童和青少年的斗志,为把祖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强国而不懈努力。教育中还应将爱国主义教育同国际主义,国际合作和对世界和平事业的理解和支持等紧密地结合起来。爱国主义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表现是自觉维护民主与法制。所以法制意识的培养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是人的精神内核,也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美好理想,学生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形成真正的文明行为习惯。
    三、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是由德育的任务、内容等方面因素决定的。由于小学德育的任务、内容是多方面的,因此,小学德育的实施就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一)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活动等。
    1、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和专门德育教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它组合社会课(品德与社会),任务是使小学生初步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上好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应注意:①目的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②每堂课的课题要小一些,灵活一些;③教学要点要简单明了,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④材料要生动形象,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相结合;⑤坚持启发式教学。
    2、其他各科教学。学校以教学为主,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上文化课。因此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最经常的、最基本的途径。小学各科教学是为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打基础的,同时,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紧密相关的。民主和有效的教学形式既鼓励学生追求真理、积极参与,又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完成作业。
    3、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通过校会对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本学期的任务,激励他们在思想和学业上努力上进;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班会则是更经常和更有针对性的集体德育教育形式;学校德育还应当重视发挥少先队的德育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组织的实际活动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
    (二)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要进行真正的德育,就只能采用说服为主的教育方法,绝不能运用压服的方法。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主要包括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等。
    1、说服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讲解,是教师对特定教育内容进行系统和生动的解释,以使学生较系统地深刻地理解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正确行为的标准和方法,以指导行动。谈话,是说服教育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讨论,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集体自己教育自己,有利于启发学生的自觉性。
    2、情感陶冶。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它是一种暗示的德育方法,其基本理论基础是环境与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陶冶的方法自古有之。孔子、老子等人都曾倡导和践行过所谓的“无言之教”。《宋史•程颐传》记载“今夫人民善教其子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与之处,以熏陶成性”。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情感陶冶法广泛应用于德育的教育过程中,它的长处是教育意向和教育内容寓于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的环境与活动之中,教育过程具有情感与认知高度统一的特点,易于发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想像和理解能力等。
    3、榜样示范。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榜样人格具体、生动、形象,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易于为学生所领会和模仿。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特别希望找到具体的值得尊敬的英雄模范人物,去学习,去模仿,所以教育意义更大。运用榜样教育学生,要选好典型,使典型本身有教育意义,切合学生的实际。榜样的选用有:①革命导师、英雄模范人物;②历史上伟大人物、科学家、艺术家以及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③同学中的好人好事;④教师和家长。引导学生向榜样人物学习,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介绍上或学生一时的情感冲动上,要具体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4、实际锻炼。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最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和交往受到实际的锻炼,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目的。学生参加实际锻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学习活动、各种劳动、社会活动、参观访问、各种有益的竞赛活动等。
    5、奖励与惩罚(含表扬与批评)。是小学德育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法。表扬与奖励是对学生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给予肯定的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和长处,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扬,这种方法既可以用于个人,也可以用于集体。用于个人时,不仅个人受到鼓舞,也可使集体受到教育;用于集体可以巩固集体成绩,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表扬与奖励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常用口头表扬、书面表扬、颁发奖状、奖品等。批评与惩罚是对学生不良思想品德和行为给予否定的评价,目的是使学生克服缺点和错误,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明确努力方向。批评或惩罚一个学生,应该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惩罚的方式是给学生以处分,分为警告、记过等,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处罚应该注意:①要做到公正合理,切合实际;②要得到学生集体的支持;③要恰如其分并有教育意义。
    德育工作具有科学性,也具有艺术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学校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结果,也是教师的综合修养和教育艺术的结晶。
    参考文献:
    ①、鲁洁《论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载《德育研究》1994年第6期
    ②、引自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编著《外国教育史》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③、《小学德育纲要》摘录。


    陈洪芬 本科学历 职务:小学一级教师 电话:13769836754
    刘国华 本科学历 职务:小学一级教师 电话:13887176362
    通讯地址:云南省陆良县三岔河镇水阁学校 邮编:655603
    邮箱:bashen007@163.com

     

    点击次数:128  发布日期:2015/4/21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