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苹: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 广西桂林市庙岭初中 唐金苹
长期的历史教学中,我感受到中学历史教学除了要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外,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以致用,不能单纯地记一些死知识。现在中招、高招历史考试中尤为突出的是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下面我就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浅谈几点:
一、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现在我们学校实行“杜郎口”教学模式,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每年寒暑假学校就会布置学生预习内容,开学后进行测试,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在上课期间,每节课都要先发学案页子,让学生预习看书,查阅资料,同学之间进行讨论,然后课堂上展示,表现好的加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觉能力,又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学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靠课堂教学。现在我们实行的教学模式有预习、展示、反馈。坚持每节历史课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有展示:让学习讲预习题或讲和课文有关的历史故事。这样做既可提高学生当众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他们阅读和概括总结能力。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先要说这个问题有几条,然后再按顺序表达每条的具体内容。如:回答秦始皇主要活动这个问题时,学生可以按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思想文化几个顺序回答,每大项中又有几小条。回答其他历史人物也可按此顺序,这样做就是要给学生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以训练学生的条理记忆和条理表达能力。另外,在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争辩,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灵活多变的表述能力。除课堂外,我们学校还开展多种形式的选修课,除教师讲外,还让组织学生在五一、十一等歌颂党、歌颂祖国演讲会上演讲,以提高学生的评议表达能力。
三、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每一学期都要组织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每节课都有教学活动建议,有的让写小论文,在写小论文时要求学生不仅要用书的材料,还要用其它的材料,并且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探讨中提出:变法改革要成功,除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人民的愿望外,变法者必须掌握权利,没有权利就无法突破改革的阻力。通过写历史小论文,除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写作水平外,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历史学科的显著特点就是史论结合。这一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科书在记述具体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要领,把握正确的结论。如:巨鹿之战后,项羽实力雄厚,只有项羽四分之一兵力的刘邦为什么在楚汉之争中最终战胜项羽建立大汉王朝呢?教师根据教材进行分析:刘邦得到潇何、张良、韩信的辅佐;项羽骄傲自大,不听取意见,纵兵烧杀抢夺,大失民心,所以刘邦取得胜利建立汉朝。这不仅使学生知道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对获得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才能转化为能力。教材上介绍了一些有成就的历史人物,在他们创造性的工作中蕴含着灵活运用知识的哲理。如:詹天佑与京张铁路,他亲率工程队勘测实践,然后同铁路员工一起,克服资金不足、机器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等困难,出色完成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为确保安全,詹天佑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以减缓坡度。这是灵活运用知识的范例,学生可从中受到启迪,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六、学生预见,开拓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育的一个独特功能就是了解过去,展望未来,古为今用。历史教材蕴涵着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事实,教学上可选择运用。如:我们可用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来教育学生。讲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提出中国革命有没有胜利的希望?怎样才能转贩为胜?然后说明毛泽东对革命前途的预测,并坚定地领导了中国革命。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观点,随即领导了秋收起义,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并预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于预见正确,使党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史料,培养学生预见未来的能力。
另外,历史教材上对有作为的历史人物大书特书。如秦始皇、汉武帝等,这些封建时代开拓能力极强的皇帝,所采取的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对历代农民革命都产生了启导作用。这种开拓精神是我们的光辉典范,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些材料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能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教材中蕴含的有利于开发学生能力的因素,从多方面多角度着手,培养学生能力,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教育责无旁贷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