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杜江萍:木秀于林、众必随之

    木秀于林、众必随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观课感
    ◎ 湖北省秭归县茅坪小学 杜江萍
    文字是一道桥梁,联结着读者和文章,也联结着读者和作者。阅读是跨过这座桥的最好方法,只有充分的阅读感悟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走近作者,与作者共鸣。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教学中,即使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但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来了,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如果学生真能把课文读出妙处和味道来,上得有声有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学生的朗读有感情,首先必须让学生的感情丰富。感情一旦被激起,想象的翅膀也随即被展开,在想象中去品读课文,那些枯燥的,抽想的文字才会有生命,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到文本中去,与文本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但是学生的情感源头在哪里呢?在老师。改用三国魏人刘康一句名言:“木秀于林、众必随之。”一位老师在执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我深深感受到老师情感投入对学生情感的影响。教师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一环紧扣一环的情感朗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语感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5—8自然段后,当她用笔在板书在黑板上“中华不振”后加上“啊”,并用力打上那个“!”,很无奈的好似无意却有意的一句“中—华—不—振—啊!”,我想信所有学生此时的思维不在课堂而在现场,老师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走进了文本。以致于后来在读“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的愤怒、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不再只是一种语言,更应该是学生内心真实情感的一种宣泄,此时学生的情感在老师的引导下达到了高潮,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文本中去了。
    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言行态度对学生有着强烈的表率性和典范性,当老师能真诚地去做,学生也会真诚的去学。

    点击次数:65  发布日期:2015/3/3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