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田野: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 贵州省正安县市坪民族中学 田野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的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好几年了,可是在现实的地理课堂教学中,仍然普遍地存在着地理课不受重视,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学生还是在被动地学习,它让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的接受、记忆的过程,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让学生不断地消耗着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法,是我们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一方面要继承传统地理教学中那些好的教学方法,加以发扬,同时要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先进教学方法融入教学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探索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新教学模式,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学会”地理知识走向“会学”地理知识。
    常言道:“授人鱼,供一餐,授人渔,则享用不尽。”作为教师,传授知识,仅仅是授学生以“鱼”,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是授学生以“渔”,这不但可使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终身“享用不尽”。
    那么我们怎样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授学生以“渔”呢?
    一、强调地理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每接手一个新班,我都会在第一节课上与学生共同去遨游地理学科发展的艰难而又激动人心的历程,展望地理学科的美好未来,告诉学生地理学科的特征,让他们从内心里感受到地理的有趣。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们学习地理的正确态度和方法,要从一开始就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我自始至终就要求学生要养成“左图右书”的习惯,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能用地图来呈现,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地图的学习和运用,而这体现在我们学习习惯上就是每节地理课都要用到地图,因此,我们学习事就应该将课本和地图一起使用,我们的课桌上应该既有书又有图,并且要将这一行为贯穿到我们学习地理的始终。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初中生好奇心强,可塑性大,注意力易发生转移,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添加一些有趣的问题,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引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渴望,从而顺势引入正题,例如在学习经纬网知识时,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提出确定某一学生在教室里的座位或者在电影院里找座位的方法,当这两个问题解决之后,再深入提出一个问题:我国的一艘货轮,在途径亚丁湾时遭遇海盗的袭击,船长发出求救信号,那么我海军护航编队怎样准确确定这一货船的位置进行解救呢?这样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求知欲很容易就被激发出来,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就会非常容易了。
    三、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确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世界上一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都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都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例子。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将学生感兴趣的乡土地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时政热点等地理素材引入地理课堂中,就很容易让学生明白:地理就在我们身边,例如奥运火炬的全球传递、5.12汶川大地震、拉萨3.14骚乱、太阳的东升西落、干旱、寒潮、滑坡、泥石流、三峡大坝等等等等,这些鲜活的素材,都可以让学生明白地理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学生们能学不好地理吗?
    四、建构合作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合作学习对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良好的作用,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地域性特征,更注定了地理课程教学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必要性,同时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他们集体观念淡薄,个性化倾向明显,缺乏全局意识和团队精神,也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充分的舞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且维持较长的时间,将学习任务分解到各小组、各成员中,小组中的每个学生负责掌握其中一个部分或片断,保证每个学生既参与整体思考,又精通局部,随后,把分在不同小组中而学习同一任务的学生集中起来,组成一个个“专家组”共同学习研究所承担的任务以至掌握,然后全部学生都回到自己的小组中去,分别就自己掌握的那部分内容教给同组其他同学,从而达到对学习任务的全面掌握,检测时既检测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放入小组中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评比,将个人与小组结合起来评价,学生在这种互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领悟到与人合作学习的乐趣,懂得与人交流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在同组之间的协作中和不同组之间的竞争中产生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
    五、充分运用地理图像,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加深理解,增进观察和思考,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教学中的图像包括地图、原理图、统计图、实体图、漫画图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问题开始,引导启发学生“看图”、“读图”、“作图”、“写图”、“说图”,让学生对图像既有整体感知(包括会联想、会综合、会发现,能从图像中找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规律);又有细节分析(包括会读、会画、会计算、会分析)。
    地理图像在地理教学中主要以教学的辅助手段出现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教师因忙于追赶进度,大多一滑而过,很难在图像上驻留足够的时间,更不用说专门用它来完成培养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而这一能力, 恰恰是新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的学生终身的地理能力,地理图像系统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征,是地理知识、原理理解与掌握的手段,它本身就是地理知识和原理内容的载体,是地理信息的特殊表达方式,换句话说,它本身就是地理,就是地理教学的依据,如果我们在教学进程中,把地理图像作为知识的载体、地理问题分析的平台、地理新信息发现的宝库,那么,不但使地理学科的特性得到了突出,而且能使学生获得更加有用的、灵活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能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是否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都得到加强,从而为学生奠定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能力。
    当然,还有很多教学方式和方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和运用,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总之,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以“趣”引路,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意识,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地理素养。
     

    点击次数:177  发布日期:2014/12/22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