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调英:为了孩子的健康 我们一起来呵护
为了孩子的健康 我们一起来呵护
◎ 浙江省柯桥区漓渚镇中心幼儿园 沈调英
随着《3-6周岁儿童心理发展指南》思想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的不断推进,无论是从健康、科学、语言,还是从社会、艺术领域,都让幼儿教师们在如何关心、教育幼儿的问题上有了更多的了解与认知。而于我而言,我个人觉得健康是最为根本及关键的认知所在。
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俗话说的好“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这不仅能影响成年人的未来发展,同时也是未成年人及幼儿的茁壮成长的前提。而相对于成年人的健康,幼儿的健康素质主要表现为三大关键词:“身体、心理、自理”。
一、强健的身体素质,从饮食开始
3-6周岁儿童大部分都是80后的父母,八成以上为独生子女,此时,家长对幼儿本身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异常关注。有的家庭会出现宠溺,部分幼儿都会出现挑食、厌食,有的幼儿餐餐吃肉,无肉不欢,导致身体肥胖,各种机能出现异常;每到节假日,带孩子到医院验光配镜的人就特别多,其中不乏三四岁的“小眼镜”。据省眼科医院小儿眼科专家介绍,由于儿童年幼,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感觉,部分眼疾又无特殊症状,易被家长忽视,致使现在的“眼镜族”逐渐小龄化,相当一部分幼儿园的孩子也戴上了眼镜。儿童眼病中近视、弱视较多见。
据市妇幼儿保科专家介绍,近年来,超重及肥胖儿童的数量日趋增多,原因主要是,现在城市的孩子们一日三餐营养过剩,经常摄入麦当劳、肯德基之类的高热量食物,同时运动量少,就连上下学也是车接车送,这样的生活把越来越多的儿童“吹”成了胖墩儿。从肥胖儿童就诊情况看,九成多胖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孩子有血脂高、血糖高、中度脂肪肝等健康问题,肥胖的儿童尤其女孩容易导致性早熟。对胖孩子来说,治疗最好的药方就是少吃多运动,而这些,主要靠家长的监督。另一个让医生担忧的事实是:家长们往往在孩子出现肥胖两到三年后才带孩子就诊,这对孩子的健康很不利。医生提醒家长:肥胖对身体的损害是慢性的,要科学饮食,增加体育锻炼时间。而有的幼儿不爱吃蔬菜水果,维生素、纤维素等各种营养成分不能满足身体所需,令幼儿面色难堪。
对于幼儿而言,无论是肥胖还是缺少营养都是不好的身体表现,只有拥有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厌食,才能使幼儿拥有强健体魄,达到各项身体机能所需的指标,那么才能为幼儿的成长做好最扎实的基础。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父母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
21世纪的新生代幼儿,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多数都是独身子女,而独身子女与生俱来的自我为中心及性格偏差,令众多家长无从下手。尽管社会对于一个“好孩子”没有固定模板的参照标准,但是对于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个性行为,众人均是嗤之以鼻的。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很多行为都会影响幼儿的全面成长。曾经有一个广告,其广告语为“一家之教,从父母开始”。还记得那个小男孩看到妈妈给外婆洗脚之后,用自己柔弱的小手为妈妈端来洗脚盆洗脚时,那是令人感动的画面,更是令人深醒的场景。父母的一言一行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无论是孝道还是文明语言,无论是换位思考还是谦让,幼儿本身是张白纸,家长为幼儿绘出的生活细节,便是幼儿未来成长的模板。子不教父之过,此言一点无差。父母以身作则,才能让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及个性发展。
三、从小培养自理能力,成为小小社会栋梁
自理能力弱的负面情况,在幼儿群体中可谓比比皆是。也许幼儿在学校表现的很独立或者吃饭很快、很听话等,但是到了家里就不一样。有部分家长也会经常跟老师讨论幼儿在校园跟在家里是两面性,究其原因,主要为家长与老师之间的相互引导力度不够。幼儿在学校树立良好的独立自理能力,而在家缺失聚万宠于一身,或许父母不会溺爱,但是长辈却是处处为幼儿铺路,衣来张口翻来伸手的生活习惯,导致幼儿在校园培养的自理能力逐渐成为一种行为主义。
假使,父母在家也能良好的约束孩子的行为,那么幼儿的自理能力将会在家里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此外,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是有着很多的理由不让幼儿参加户外活动,例如:怕感冒、怕跑、怕咳嗽或者说怕摔倒,有时候会来和老师说尽量不要让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其实户外活动不仅是让幼儿增强免疫力还让幼儿多一些交往方面的加强,即使摔倒了,也学会了如何坚强的站起来面对前路。
健康的身体状态,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独立的自理能力,只有这三方面的融合及提升之后,才会使得新时代的幼儿们在未来的成长中更好地立足社会,成为社会的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