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李刚:真实呈现 精彩演绎

     


    真实呈现 精彩演绎
    ◎ 安徽省滁州市第二小学 李刚
    摘要: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数学课堂要成为充满活力的课堂。因此选取学生身边有趣的生活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有利于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抓住宝贵的生成资源,有利于演绎精彩的活力课堂;从而将“四基”教学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有机的整合。
    关键词:有趣 经验 生成 演绎
    如何实现上述目标?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深入解读新课标,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领悟、探索、体现其丰富的内涵便成为了必由之路。
    1.选取有趣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有趣的生活素材为我所用,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执教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找规律》一课时,以同学们参加春游为素材展开教学,效果很好。
    [活动片段]:找规律
    1.呈现春游主题图
    师:清明节后,我们全校师生开展了一个户外活动,知道是什么活动吗?
    生:春游
    师:是的,这是咱班的春游照片,请看……
    师:看了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春游可以带好多吃的
    生:春游可以带饮料、玩具
    生:春游人多,玩得很开心
    2.讨论搭配方法
    师:为了春游,老师事先也准备了一些食品和饮料,请看:
    师:游览童乐园后,我选了一种食品再配上一瓶饮料补充了一下体力。
    师:猜猜看,我可以怎样选配?
    新课伊始,通过谈话,借助媒体再现了师生春游琅琊山的情境,选材贴近学生;在欣赏美景和美食中,适时提出问题:选一种食品再配一瓶饮料,可以怎样选配?问题紧扣新知。这样的精心预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探究搭配规律做好了孕伏。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
    新课改十多年来,“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呼声不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1]
    如我在执教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平行和相交》一课时就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活动片段]:认识平行
    1.扔小棒游戏
    师:请拿出两根小棒,用手指捏住提到一定高度后松开,然后观察两根小棒落在桌面上的位置。
    (学生很兴奋,扔了一次又一次)
    2.画直线
    师:如果把每根小棒都看成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现在的位置是什么样子的?你能用直尺和水彩笔在纸上画一画吗?
    生:能
    (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然后选出有代表性的画法贴在黑板上)

     


    (1) (2) (3) (4)
    师:观察上面几组直线,你有什么发现?
    生1:第(1)组和第(2)组的两条直线相交
    生2:第(4)组的两条直线平行
    生3:第(3)组的两条直线不相交
    生4:第(3)组的两条直线相交
    师:有什么办法证明这两条直线是相交的?
    生:我有办法,因为直线是无限延长的,只要把两条直线延长画就可以了
    师:请你上来画好吗?
    (学生把第(3)组的两条直线延长后果然相交,引来掌声一片)

     


    (3)
    师:你能给这几组直线分分类吗?
    生:第(1)、(2)组相交,第(3)组延长后相交,第(4)组不相交
    生:第(3)组延长后相交,也算相交
    生:可以分成相交和不相交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3.自学平行
    师指着第(4)组:这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它们的位置关系还可以怎么说?
    生:平行
    生:互相平行
    师:请打开课本到第39页自己学习有关的知识吧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点)
    师:谁来说说看,你知道了什么?
    生: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师:你觉得什么地方值得你注意?
    生:互相平行
    生:不相交
    4.丰富认识
    (教师手拿两根小棒,分别垂直放在讲台面的上面和下面)
    师:这两根小棒所在的直线相交吗?
    生:不相交
    师:互相平行吗?
    生:不互相平行
    师:不相交就应该互相平行啊,为什么呢?
    (学生愣了一会儿,开始在底下小声议论。)
    不一会儿,有人兴奋地说:我知道,我知道,这两根小棒一根在上面,一根在下面,不在同一个平面。 (全班又是掌声一片)
    师面带微笑:想到了吗?
    生:想到了,想到了
    师:说明要看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首先要想到什么?
    生:在不在同一个平面内
    ……
    “孩子的思维在手指尖上”。课始,我引导学生经历“扔一扔”(扔小棒)、“画一画”(画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一分”(给几种画法分类)、“说一说”(说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活动从而引入平行和相交;在“学一学”(自学课本)、“说一说”(说注意的地方)、“摆一摆”(将两根小棒垂直摆放在讲台的不同面上)的活动中引导学生直观理解: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
    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关于平行的数学活动经验,逐步感悟了分类、极限等数学思想。
    3.抓住宝贵的生成资源,演绎精彩的活力课堂
    新课标指出:“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2]
    因此,在做好精心预设的前提下,需要关注并抓住课堂中宝贵的生成资源,为我所用,往往能由此演绎出精彩的、充满活力的课堂。[3]这在我执教的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平行和相交》一课时,就有鲜活的体现。
    【活动片断】画平行线
    1.试画平行线
    师:你能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吗?
    生:能
    师:好,试试看吧
    (学生试画,教师巡视指点)
    师:你是怎样画的?
    生:我用直尺的两边画
    生:我用三角板画的
    生:我在格子纸上画的
    2.展示画法
    师: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画?
    一个叫王世宇的孩子主动要求上来画,结果出乎我的意料。
    画法如下:

     



    (画到这儿时,下面有学生在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他画的竖线长短不一样,不平行
    师(看着板演者):你发现了吗?麻烦了吧
    生:我发现了
    (我心想,该轮到老师我发挥的时候了。没成想,他的下一步动作更精彩:
    他先把上面的斜线擦掉,然后拿着三角板先量出左边竖线的长度,再量出右边竖线的长度,最后把多余的去掉。)

     

     


    (全班又是掌声一片,此时看到木已成舟,我索性让他好好发挥了)
    师(作上下分开的动作):如果我想把它俩画远一点,怎么办呢?
    (我的原意是使学生感受一下,这样不好画,结果还是出乎我的意料)
    生(用手指着竖线):李老师,我可以把它们画长一点,然后量好再画
    师:这样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真的很聪明!不过还有一种画法也不错,想了解一下吗?
    生:想
    (我没有刻意说老师的画法一定比他的好,因为一来孩子们还没有经历新的画法,二来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3.示范画法
    师(播放动画视频):请看大屏幕
    师:这种画法,主要抓住哪几点?
    生:尺子要按住画
    生:移动时直尺不能动
    生:要用三角板的直角边画
    师:谁愿意上来画?老师可以当你的助手哦
    (在老师的帮助下,另一个学生成功画出了一组平行线。)
    最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画平行线的要点:一画(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画直线),二靠(用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紧靠直尺边),三移(移动三角板到指定的位置),四画(画出另一条直线)。
    4.比较画法
    师:现在比较一下这两种画法,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两种画法都能画出一组平行线
    生:王世宇的画好后还要擦掉,有点费事
    生:老师教的画法简单,画得快
    师:我们用刚才学到的本领画一组平行线好吗?
    生:好
    ……
    我的本意是先让孩子们自己尝试画平行线,有个初步的感知,学生在画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此时老师再顺势指导画法,就水到渠成了。没想到的是,孩子在困难面前充分发挥智慧,巧妙地化解了难题,收获了珍贵的思维互动成果,给新知的学习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就孩子的独特画法而言,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宝贵的课堂生成资源,这也是真正成为主角的孩子自己演绎的一节精彩的活力课堂。
    新课标提出要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4]因此,我们要努力领会课标精神,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在选取贴近学生的学习素材、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抓住宝贵的生成资源等方面下功夫,努力将“四基”教学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有机的整合,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6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0页。
    [3]《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校省级科研课题,已顺利开展研究)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点击次数:160  发布日期:2014/10/1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